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606)
2023(7799)
2022(6509)
2021(5814)
2020(4799)
2019(10392)
2018(10157)
2017(18355)
2016(10345)
2015(11270)
2014(11056)
2013(10433)
2012(9440)
2011(8506)
2010(8249)
2009(7454)
2008(7122)
2007(6263)
2006(5278)
2005(4481)
作者
(33012)
(27538)
(27487)
(25797)
(17238)
(13440)
(12322)
(10957)
(10523)
(9494)
(9419)
(9157)
(8919)
(8679)
(8590)
(8498)
(8410)
(8230)
(7932)
(7822)
(7159)
(6746)
(6721)
(6329)
(6284)
(6082)
(6060)
(5977)
(5683)
(5638)
学科
(35683)
经济(35629)
管理(28273)
(25611)
(19697)
企业(19697)
方法(16158)
数学(14502)
数学方法(14392)
(11187)
(10661)
中国(10478)
(10254)
(8508)
业经(8094)
(8024)
贸易(8024)
(7817)
农业(7438)
(7153)
(6519)
银行(6472)
技术(6340)
地方(6320)
(6190)
金融(6183)
(6163)
环境(6160)
(6006)
财务(5985)
机构
大学(143457)
学院(143434)
(55041)
经济(53957)
研究(52630)
管理(51468)
理学(45294)
理学院(44745)
管理学(43774)
管理学院(43543)
中国(37855)
(37333)
科学(36694)
(30174)
农业(30088)
业大(29485)
(28389)
研究所(26584)
(24165)
中心(23521)
(21393)
农业大学(20020)
财经(19604)
(19417)
北京(18256)
(18006)
(17899)
(17464)
技术(17407)
师范(17005)
基金
项目(107009)
科学(82325)
基金(77459)
(72240)
国家(71642)
研究(69680)
科学基金(59207)
社会(44438)
(42874)
社会科(42060)
社会科学(42050)
基金项目(41238)
自然(40848)
自然科(39943)
自然科学(39925)
自然科学基金(39225)
(36718)
教育(31792)
资助(30690)
编号(25919)
重点(24713)
计划(23148)
(22706)
(22557)
(22553)
科研(21534)
创新(21343)
科技(21072)
(20460)
成果(19767)
期刊
(54810)
经济(54810)
研究(36552)
学报(35249)
(32593)
中国(28542)
科学(28030)
大学(25060)
学学(24318)
农业(21660)
(18111)
管理(17186)
教育(13578)
(11484)
(10884)
金融(10884)
业大(10641)
技术(10604)
经济研究(10180)
业经(10132)
(9421)
财经(9352)
农业大学(9135)
科技(8386)
(8047)
问题(7485)
林业(6977)
商业(6784)
统计(6170)
中国农业(6099)
共检索到2020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立侨  江洪波  周忠良  杨家新  朱钧  张道南  
分别以经海水小球藻、牟氏角毛藻和 5 0DE -G强化剂强化的轮虫投喂中华绒螯蟹早期幼体 ,至状Ⅲ期后改喂卤虫无节幼体 ,探讨了饵料ω - 3系列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对幼体发育和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 :小球藻轮虫组的幼体发育至第Ⅰ期幼蟹的存活率最高 ,为 12 .0 0 % ,强化剂轮虫组和角毛藻轮虫组次之 ,分别为 10 .6 7%和 9.6 7% ,而酵母轮虫组最低 ,仅为 3.6 7% ;结合分析状Ⅴ期幼体脂肪酸组成可知 ,幼体发育至第Ⅰ期幼蟹的存活率与其总脂含量和ω - 3HUFA含量密切相关 ,而状Ⅴ期幼体总脂含量与ω - 3HUFA含量随饵料轮虫总脂和ω- 3HUFA含量的增加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成永旭  严生良  王武  施正峰  谭玉钧  
用精制饲料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饲喂中华绒螯蟹大眼幼体并育成Ⅲ期仔蟹。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量的磷脂对提高大眼幼体育成仔蟹的成活率有较显著的作用,而添加多不饱和脂肪酸对提高大眼幼体到Ⅲ期仔蟹的成活率的作用不显著,但可显著地提高大眼幼体到I期仔蟹的成活率。另外,饲料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可显著地影响仔蟹体内脂肪酸的百分含量。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吴旭干  于智勇  成永旭  贺诗水  杨筱珍  陆剑峰  沈竑  
采用卤幼(Artemiasp.)、强化卤幼、背刺胸刺水蚤(Centropages dorsispinatus)、背刺胸刺水蚤+日本新糠虾(Neom-ysis japonica)4组生物饵料投喂4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Z4幼体,以大眼幼体的成活率、Z4→大眼幼体变态时间、头胸甲长度和大眼幼体中脂肪酸组成作为评价指标,探讨了4种生物饵料对大眼幼体生长发育及其脂类含量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1)背刺胸刺水蚤(C组)、背刺胸刺水蚤+日本新糠虾(D组)投喂组的中华绒螯蟹幼体可以获得较高的成活率(70%左右),幼体发育时间缩短1~2 d,大眼幼体头胸甲长度显著大于卤幼...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王健懿  杨志刚  魏帮鸿  施秋燕  杨筱珍  成永旭  
选用初始体重为(2.15±0.10)g的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雄性幼蟹,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幼蟹),饲喂100%鱼油组(简称F1组)、100%豆油组(F2组)、100%亚麻油组(F3组)、50%鱼油+50%豆油组(F4组)、50%鱼油+50%亚麻油组(F5组)不同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等能饲料。实验蟹单个体养殖,实验周期为112 d。结果表明,F5组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显著高于其他饲料组(P0.05)。肝胰腺组织消化酶活力测定结果表明,F1组幼蟹肝胰腺的类胰蛋白酶活力显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阙有清  杨志刚  纪连元  何杰  邵路畅  王春  杨筱珍  成永旭  杨锦英  
通过分别投喂配合饲料和天然杂鱼,研究配合饲料替代杂鱼对中华绒螯蟹生长发育、体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试验池塘设在上海市崇明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特色水产养殖基地,每种饵料设3个平行。试验时间为2010年4月至11月,养殖结束后统计各试验组的存活率、体质量、产量,并随机取样测定各试验组雌雄蟹的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出肉率,同时测定肝胰腺、性腺和肌肉中水分、总脂、粗蛋白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显示,杂鱼组和配合饲料组蟹的存活率、体质量、肝胰腺指数、性腺指数、出肉率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杂鱼组雌雄蟹肝胰腺及雄蟹肌肉中水分含量极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1);杂鱼组雌雄蟹肝胰腺、性腺及雌蟹肌...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马长兴  王际英  李宝山  王成强  沈钰博  刘财礼  周莹  
为研究饲料n-3/n-6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对许氏平鲉幼鱼生长、体组成及组织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配制了6种n-3/n-6 HUFA(D1:14.28,D2:9.26,D3:5.66,D4:3.06,D5:2.02,D6:1.50)的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以许氏平鲉幼鱼(36.30±0.03) g为研究对象,在网箱中养殖65 d,分为6实验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结果发现:①饲料n-3/n-6 HUFA对许氏平鲉幼鱼的成活率无显著影响。随着n-3/n-6 HUFA降低,幼鱼增重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饲料系数呈相反趋势,D2和D3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各组。②全鱼和肌肉粗脂肪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分别在D2、D3组达到最大值。肝脏粗脂肪含量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D2组显著小于其他各组。③各组织C20:4n-6含量随n-3/n-6 HUFA的降低均呈上升趋势,而C20:5n-3、C22:6n-3和n-3/n-6 HUFA整体呈下降趋势。④鱼体脂肪酸组成受饲料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腹脂、肌肉、全鱼、肝脏,且各组织C20:5n-3与饲料C20:4n-6均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饲料中适宜比例(5.66~9.26)的n-3/n-6 HUFA显著提高实验鱼的生长,改变体组成及组织脂肪酸组成,以增重率和饲料系数作评价指标,经一元二次回归分析得许氏平鲉幼鱼饲料中n-3/n-6 HUFA的适宜比例分别是8.93和8.70。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常国亮  吴旭干  成永旭  王宗凯  陆剑锋  
实验用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幼蟹初始体质量为1.8g左右。饲料A添加6%鳕鱼肝油和4%大豆卵鳞脂(饲料含4.53%磷脂和1.08%HUFA),饲料B添加10%的猪油(饲料含0.39%磷脂和0.18%HUFA);实验蟹单个体饲养(可防止蜕壳期间蟹相互残杀而获得饲料外的营养源),雌蟹(F)、雄蟹(M)各60个,实验周期120d。结果表明:两组饲料条件下,幼蟹的存活率、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平均蜕壳次数、蜕壳间隔时间及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无论是雌蟹还是雄蟹,A组幼蟹肝胰腺和肌肉的总脂含量显著低于B组(P<0.05),并且A组蟹肝胰腺和肌肉中磷脂、多不饱...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从娇娇  庾庭驰  于立志  王红丽  吴旭干  王锡昌  
为研究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对中华绒螯蟹脂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采用植物油[W﹝豆油﹞:W﹝菜籽油﹞=3:1]替代不同水平(0%、50%和100%)的鱼油,制成3种等氮等脂饲料(F1、F2和F3)喂养3组成体雌蟹70 d。结果显示,3组蟹的体肉、性腺和肝胰腺的粗脂肪含量无显著差异(P > 0.05)。各组饲料的脂肪酸组成有所不同,体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占比约50%,其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 > 0.05);性腺中n-6 PUFA含量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肝胰腺受饲料中植物油替代鱼油的影响最大,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 MUFA)及PUFA总含量都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而升高;与F1,F3组相比,F2组肝胰腺的n-3 PUFA含量最高(P < 0.05),3个可食部位的EPA+DHA含量均较高。综上所述,使用50%植物油替代鱼油饲料喂养雌性中华绒螯蟹对其可食部位的脂肪酸组成有正面作用。本研究为优化育肥饲料中鱼油替代源配比以及进一步改善中华绒螯蟹品质等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再忠  成永旭  王武  
实验采用称量法和气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性早熟前后中华绒螯蟹的肝胰腺指数(HI)、肝脂含量(LC)和肝胰腺脂肪酸组成。雌雄蟹的HI和LC在早熟前后的变化趋势一致,都是早熟个体低于未成熟个体。在性早熟前,雌雄蟹的肝胰腺脂肪酸组成基本一致,只是雌蟹中C20∶5n-3较高(P<0.05)。然而,对早熟前后的个体作比较时,发现雌雄蟹变化情况有很大差异:(1)早熟雌蟹中C16∶1n-7、C16∶0和C18∶0高于未成熟雌蟹(P<0.01),而C20∶5n-3、C20∶4n-6和C22∶6n-3则低于后者(P<0.01);(2)早熟雄蟹中C18∶1高于未成熟雄蟹(P<0.05),而C14∶0(P<0.05)、...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汤辰婧  付娜  王锡昌  陶宁萍  刘源  
为探明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品质与其脂肪酸组成的关系,通过比较围网养殖与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体肉与性腺的肥满度和粗脂肪得知,围网蟹的肥满度与粗脂肪均高于池塘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对围网养殖与池塘养殖中华绒螯蟹体肉与性腺中脂肪酸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体肉与性腺中均有23种脂肪酸,包括10种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和7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各脂肪酸中均以油酸(C18∶l)比例最高,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高于饱和脂肪酸。就营养品质指标(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而言,围网蟹与池塘蟹难以区分;从脂肪酸角度以棕桐酸(C1...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江洪波  陈立侨  周忠良  陈明  朱钧  
采用高度不饱和脂肪酸 (HUFA)营养强化的轮虫、轮虫与卤虫组合投喂中华绒螯蟹幼体 ,以各期幼体的存活率为评判指标 ,对不同饵料及其组合的投喂效果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轮虫是中华绒螯蟹早期幼体 (Ⅰ、Ⅱ期 )的适口饵料 ,幼体存活率随轮虫密度的增加而逐渐上升 ,但当轮虫数量超过最适密度时 ,幼体存活率反而有所下降。其中 ,未强化的轮虫最适投喂密度为 6 0ind·mL-1,强化轮虫最适密度为40ind·mL-1。状Ⅰ、Ⅱ期投喂 40ind·mL-1轮虫 ,从Ⅲ期开始投喂 10ind·mL-1卤虫无节幼体 ,能较好地满足中华绒螯蟹幼体发育的营养需求 ,提高大眼幼体的存活率。表明强化幼体饵...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张彤晴  周刚  朱清顺  柏如发  
对不同增养殖模式下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可食部分脂肪酸的分析结果显示:中华绒螯蟹有脂肪酸18种,分别为5种饱和脂肪酸,3种单烯酸,10种多烯酸。各脂肪酸中以油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极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P<0.01);就营养品质指标(单烯酸、多烯酸、必需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而言,以湖泊网围模式脂肪酸营养品质为优。以棕桐油酸(C16∶l)和硬脂酸(C18∶0)为风味评价指标(脂肪酸角度),结果得出以湖泊放流中华绒螯蟹最为味美。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胡磊  谢庆超  潘迎捷  刘海泉  赵勇  
为更好地评价烹饪处理对中华绒螯蟹胆固醇及脂肪酸含量变化的影响,对蒸制和煮制后的雌雄中华绒螯蟹的蟹黄/蟹膏、腹肉和腿肉等3个可食部位中的胆固醇和脂肪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雌雄中华绒螯蟹中胆固醇含量相近,蒸制和煮制处理会造成各部位中胆固醇含量的降低,但差异性不明显;与煮制相比,蒸制后可食部位胆固醇流失较少。雌蟹蟹黄中总脂肪酸含量(∑FFA)高于雄蟹蟹膏,而雄蟹腹肉和腿肉中∑FFA略高于雌蟹;3个可食部位中,蟹黄与蟹膏中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MUFA)占比最高,腹肉和腿肉中多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PUFA)占比最高;蒸制和煮制对蟹黄中脂肪酸基本无影响,与蒸制相比,煮制对蟹膏各类脂肪酸影响较大,含量显著下降;经蒸制与煮制处理后,中华绒螯蟹中主要饱和脂肪酸仍为棕榈酸和硬脂酸,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多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EPA和DHA为主。因此,与煮制相比,蒸制能够减少胆固醇和可食部位中主要脂肪酸的流失,更有利于保留中华绒螯蟹的营养价值,对中华绒螯蟹的烹饪处理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蔡生力  刘福军  冯普刚  
为探讨南美白对虾 (Penaeusvannamei)在幼体发育过程中对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需求及饵料对卵、无节幼体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对南美白对虾卵和无节幼体脂肪酸的组成进行测定和分析 ,并比较幼体阶段主要脂肪酸含量及其变化。在卵脂肪中占主要比例的脂肪酸为棕榈酸、棕榈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和DHA ,而在无节幼体中则为棕榈酸、棕榈油酸、亚油酸、花生四烯酸、EPA和DHA。在从卵到无节幼体的发育过程中 ,除EPA和DHA占总脂肪酸比例有较明显的上升外 ,其他脂肪酸所占比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总体变化特点为饱和脂肪酸的比例逐渐下降 ,而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上升。亲虾饵料沙蚕 (Nereisspp ...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谭青  王际英  李宝山  李学丽  郝甜甜  张利民  
为探讨饲料中不同n-3/n-6高不饱和脂肪酸(HUFA)比值对大菱鲆幼鱼生长性能、全鱼脂肪酸组成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配制了6种不同n-3/n-6 HUFA比值(D1:29.54,D2:23.04,D3:18.97,D4:9.06,D5:6.86,D6:3.87)的实验饲料。以大菱鲆幼鱼(12.18±0.01)g为研究对象,在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开展了为期8周的养殖实验。实验共分6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研究结果显示:饲料中n-3/n-6HUFA对大菱鲆幼鱼的成活率(SR)无显著影响;增重率(WG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