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627)
- 2023(6644)
- 2022(5637)
- 2021(5191)
- 2020(4365)
- 2019(9653)
- 2018(9761)
- 2017(17696)
- 2016(10156)
- 2015(11393)
- 2014(11674)
- 2013(11092)
- 2012(10252)
- 2011(9267)
- 2010(9546)
- 2009(8896)
- 2008(9049)
- 2007(8481)
- 2006(7507)
- 2005(7072)
- 学科
- 管理(35518)
- 济(32585)
- 经济(32506)
- 业(30118)
- 企(26580)
- 企业(26580)
- 财(13746)
- 制(13476)
- 方法(10995)
- 中国(10052)
- 农(9552)
- 业经(9487)
- 体(9257)
- 学(8575)
- 务(8542)
- 财务(8516)
- 数学(8512)
- 财务管理(8480)
- 数学方法(8386)
- 企业财务(8009)
- 体制(7801)
- 银(7571)
- 银行(7556)
- 理论(7183)
- 行(7168)
- 融(6839)
- 金融(6836)
- 技术(6348)
- 环境(6281)
- 划(6275)
- 机构
- 学院(144347)
- 大学(142934)
- 济(53207)
- 经济(51776)
- 管理(49723)
- 研究(47730)
- 理学(41799)
- 理学院(41226)
- 管理学(40420)
- 管理学院(40145)
- 中国(37008)
- 财(30495)
- 京(30151)
- 科学(30085)
- 农(25991)
- 所(25149)
- 江(24930)
- 财经(22579)
- 研究所(22155)
- 中心(21807)
- 业大(21683)
- 农业(20337)
- 经(20145)
- 州(19393)
- 北京(18526)
- 省(18252)
- 范(18200)
- 师范(17912)
- 技术(17497)
- 院(17375)
- 基金
- 项目(90568)
- 科学(70103)
- 研究(66465)
- 基金(63981)
- 家(55777)
- 国家(55253)
- 科学基金(47016)
- 社会(40999)
- 社会科(38609)
- 社会科学(38602)
- 省(37390)
- 基金项目(33565)
- 教育(31842)
- 划(30491)
- 自然(30380)
- 自然科(29651)
- 自然科学(29634)
- 自然科学基金(29099)
- 编号(27394)
- 资助(25897)
- 成果(23757)
- 制(22193)
- 重点(21103)
- 课题(20428)
- 部(19672)
- 创(19576)
- 发(19139)
- 创新(18342)
- 性(18070)
- 大学(17459)
共检索到229888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蓝蔚青 陈雪宁 冯豪杰 谢晶
从细胞层面初步研究了ε-聚赖氨酸盐酸盐(ε-polylysine hydrochloride, ε-PLH)对腐败希瓦氏菌(Shewanella putrefaciens)的作用机制。通过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和微生物生长曲线来判定ε-PLH对腐败希瓦氏菌的抑菌效果。通过电导率、碘化丙啶(PI)摄入量、碱性磷酸酶(AKPase)、乳酸脱氢酶(LDHase)和腺苷三磷酸酶(ATPase)活性分析,结合扫描电镜(SEM)来判定菌体细胞结构的通透性和完整性,以此来综合评价ε-PLH对腐败希瓦氏菌的作用效果。结果得出,ε-PLH对腐败希瓦氏菌的MIC与MBC分别为1.0 mg/mL与2.0 mg/mL。菌体经ε-PLH处理后,其正常生长受到抑制,胞外AKPase与LDHase活性明显提高,细胞膜中的ATPase活性下降,PI摄入量和电导率值与ε-PLH浓度呈显著正相关。由SEM得出,腐败希瓦氏菌经ε-PLH处理后,菌体出现凹陷、孔洞等现象,外观已发生改变。得出腐败希瓦氏菌经ε-PLH处理后,菌体细胞结构受损严重,内容物渗漏,菌体严重变形,最终导致细胞凋亡。研究ε-PLH对腐败希瓦氏菌的作用机制,可为ε-PLH在水产品保鲜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周培根 尤瑜敏 戚晓玉 张宗恩 耿作献 戴辉明
采用浓盐酸水解法从甲壳素制备氨基葡萄糖盐酸盐 ,经离子交换柱层析纯化后 ,以吡啶∶乙酸乙酯∶水∶冰醋酸 (5∶5∶3∶1 ,V/V)为展层剂进行纸层析鉴定 ,其Rf 值为 0 .44。氨基葡萄糖盐酸盐重新溶于水后比旋光度随时间而变化 ,从 1 0 0°降至 72°左右 ,2小时后处于稳定 ,[α]2 0D 为 71 .9°。经化学测定 ,氯离子含量为1 6 .74%。红外光谱显示 ,在 330 7.8cm-1、30 98.9cm-1、1 6 1 5 .0cm-1、1 5 34 .1cm-1、1 4 1 7.9cm-1、1 0 93.8cm-1、1 0 33.6cm-1、91 2 .0cm-1和...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善芝 韩兆玉
采用人工瘤胃体外发酵方法对培养液中甜菜碱盐酸盐不同质量浓度(0、16.7和33.4 mg.L-1)下,各时间段(3、6、12、18和24 h)的体外产气量、pH值、干物质降解率、氨态氮(NH3-N)、挥发性脂肪酸(VFA)、乳酸和菌体蛋白含量的测定,探讨甜菜碱盐酸盐对人工瘤胃发酵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培养液中甜菜碱盐酸盐的质量浓度为33.4 mg.L-1时,瘤胃液中乙酸、丙酸、丁酸、总VFA的浓度显著升高(P<0.01),干物质降解率显著提高(P<0.01),乳酸浓度显著降低(P<0.05);而甜菜碱盐酸盐对瘤胃液pH值、产气量、菌体蛋白含量、NH3-N浓度无显著影响。结论:甜菜碱盐酸盐可改善...
关键词:
甜菜碱盐酸盐 瘤胃发酵 体外培养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赵二科 朱军莉 冯立芳 施永清 励建荣
为探讨特定腐败菌(SSO)希瓦氏菌致腐能力的差异机制,采用生化和16S r DNA鉴定冷藏大黄鱼货架期终点的产H2S菌,在灭菌鱼汁和无菌鱼块中筛选4株致腐差异的希瓦氏菌,扩增氧化三甲胺(TMAO)还原酶基因及分析其表达量,并预测其蛋白质的理化性质。结果显示,22株产H2S菌均为希瓦氏菌属,其中S.baltica占54.5%,S.putrefaciens占40.9%,S.hafniensis占4.5%。希瓦氏菌在灭菌鱼汁中致腐能力存在显著差异,其中S.baltica XH2和XH8的缺点评分和TVB-N最高,S.putrefaciens XH14和XH17菌最低。接种无菌鱼块的4株希瓦氏菌中,X...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魏超 郭灵安 刘炜 代晓航
本实验从新鲜猪肉中检测出1株非常见致病微生物,经ATB生化鉴定为腐败希瓦菌,该菌是在我国有报道案例中唯一从鲜猪肉中检出。对此菌采用9种5类抗生素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4种抗生素对此菌无明显抗性作用,仅有庆大霉素对此菌有明显抑制作用。本文对检出的希瓦菌危险性进行了分析,旨在为避免非常见微生物对畜产品食用危害提供理论保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史应武 娄恺 李春
ε-聚赖氨酸(ε-PL)是由赖氨酸的α-氨基与ε-羧基通过肽键结合成的同型聚合物,在高温与酸碱环境中很稳定,作为天然食品防腐剂已经进入工业化发酵生产阶段。ε-PL产生菌通常在细胞膜上具有ε-PL降解酶,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但ε-PL的微生物合成机理尚不清楚。本文从ε-PL的理化性质、抑菌活性、菌株分离筛选、生物合成与分子遗传学、发酵工艺优化、分离纯化及应用等方面综述了ε-PL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动态。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高慧 张利萍
以杨木和白腐菌为研究对象,测定白腐菌预处理前后杨木化学组成与纤维形态的变化,找出合适菌株和最佳的预处理时间,进行硫酸盐法制浆前的预处理,比较制浆后浆料的卡伯值、得率、黏度和纸张的物理性能。结果表明:对木质素降解程度由大到小为香菇菌、云芝菌、杂色木云芝菌、脉射菌、佛罗里达侧耳和糙皮侧耳,香菇菌对综纤维素的降解程度最大,杂色木云芝菌的降解最小;预处理后,杨木纤维平均长度略有降低,纤维的长宽比得到了提高,壁腔比下降;与参照样相比,经脉射菌、杂色木云芝菌和佛罗里达侧耳预处理后制得的浆料,卡伯值降低、得率增加、黏度增加、脱木素选择性提高,纸张的撕裂指数和抗张指数均增加;经过香菇菌预处理后得到的浆料,虽然...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大锋 袁彩 陈静怡 陈卓 黄明东
测定了光敏剂五聚赖氨酸酞菁锌分别被大肠杆菌(ATCC25922)和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6538)吸附的量对其表面电荷和细胞壁的影响,以及与两种消毒剂(聚六亚甲基双胍盐酸盐和过氧化氢)的联合抑菌作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光敏剂浓度的增加,菌体表面的电荷数增大、菌体壁的损伤程度增加.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盛下放 黄为一 殷永娴
通过盆栽试验、田间试验以及摇瓶试验研究了硅酸盐细菌NBT菌株的解钾作用以及对作物的增产效应。结果表明 ,盆栽试验中 ,以土壤作基质时 ,硅酸盐菌剂能将部分钾矿石转化为有效钾供辣椒植株利用 ,使其中的钾含量比对照增加 2 5 4% ;以钾长石和石英砂为基质时 ,水稻植株中的钾含量比对照增加 39 8%~ 2 71 8%。田间试验中 ,硅酸盐菌剂使棉花产量比对照增加 9 0 5 % ,经方差分析 ,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摇瓶条件下 ,硅酸盐细菌能通过破坏钾长石的晶格结构 ,使矿物中的钾释放出来 ,其含量比对照增加 37 3%~ 16 2 4%。
关键词:
硅酸盐菌肥 原生矿物 钾 释放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俊凯 郭敦成
采用紫外光谱法测定了多菌灵草酸盐和多菌灵分别处理棉苗后 ,对棉叶的穿透速率和在棉苗内的定量分布 ,以及这两种农药的油水分配系数 ,并用重量法测定了棉叶、棉根、茎韧皮部和木质部等生物样品的油水分配系数 ,结果表明 :多菌灵草酸盐在棉苗内具有双向传导作用 ,初步探明双向传导的本质原因是由于草酸羧基的引入 ,使其具有与棉苗各部位的油水分配系数更加接近的油水分配系数 ,根据相近相通原理 ,因而更容易穿透棉苗各部位 ,并进行双向传导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贺积强 李登煜 张小平 陈强 梁如玉
硅酸盐细菌能释放由硅酸盐组成的岩石矿物中的磷、钾、硅等元素, 直接供给植物生长利用, 同时亦具有固氮能力。这为挖掘土壤潜在肥力、发展可持续农业提供了诱人的前景。硅酸盐细菌的特殊生理功能与适应能力必然由特殊的基因所操纵,因而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巨大的开发潜力。本文从形态学、解钾机理、解钾效果、解钾条件、分类地位和实际应用等6个方面对国内外近几十年来硅酸盐细菌的研究概况作一综述, 并提出其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的方向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传琴 熊娟 常明慧 谭文峰
以湖北省九宫山土壤腐殖酸和合成的方解石(CaCO3)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胡敏酸(JGHA)和富里酸(JGFA)与方解石的吸附与溶解过程,结合对吸附前后物质的表征,探讨二者间的作用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方解石选择性吸附相对分子质量较高、结构较复杂的腐殖酸组分,且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R~2>0.95)。JGHA相对分子质量大,在方解石表面的吸附量大于JGFA,但吸附密度远小于JGFA。方解石对JGHA和JGFA的吸附量随pH值的升高而减小,表明吸附过程具有pH依赖性;方解石吸附JGHA的pH依赖性强于JGFA,且pH依赖性随腐殖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疏水性强的JGHA分子吸附于方解石表面而抑制其溶解,相对分子质量小、酸性官能团含量高的JGFA促进方解石的溶解;JGHA和JGFA对方解石溶解的影响随腐殖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本研究表明,干旱、半干旱区含碳酸盐土壤中有机碳的吸附固定与稳定性、无机碳的溶解与沉淀取决于土壤有机质的分子特性及官能团组成。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奕阳 李鹏 谭之磊 邓子新 贾士儒 欧竑宇
鉴于ε–聚赖氨酸収酵过程对抗生素压力条件的依赖,尝试基于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relBE2sca)构建无选择压力下稳定表达ε–聚赖氨酸的淀粉酶产色链霉菌表达系统:将抗毒素基因relB2sca与ε–聚赖氨酸合成酶基因pls克隆至表达载体,幵导入淀粉酶产色链霉菌pls缺失突变株,将毒素基因relE2sca整合至淀粉酶产色链霉菌的染色体(突变株YY3),获得包含ε–聚赖氨酸稳定表达的突变株YY1。经过多次传代,相比对照组,在不含抗生素压力条件下,突变株YY1依然能够稳定地合成ε–聚赖氨酸。毒素蛋白RelE2sca的表达会导致变铅青链霉菌、阿维链霉菌和链霉菌FR–008等常用链霉菌异源表达宿主的死亡,提示基于Ⅱ型毒素–抗毒素系统(relBE2sca)可作为一种通用的遗传标记。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宗林 叶金明 刘波 杨先乐 周兴华 向枭
反硝化聚磷微菌由于具有同时脱氮和除磷的特点,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碳源需求,为解决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碳源竞争矛盾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以纯培养方式探讨了外源性碳源、硝酸盐对反硝化聚磷菌(RC11)磷酸盐代谢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好氧培养时,菌株RC11在外源碳源存在时发生了超量吸磷现象;缺氧培养时,菌株RC11可以利用硝酸盐而非亚硝酸盐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聚磷。无外加碳源时,菌株RC11经历厌氧阶段后初期可以利用硝酸盐氧化到亚硝酸盐的过程中产生的能量进行摄磷;但当亚硝酸盐的积累达到高峰时,进入以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阶段,由于亚硝酸盐氮不能作为氧分子的替代物进行反硝化除磷,菌株RC11实际上...
关键词:
碳源 反硝化聚磷菌 磷酸盐代谢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作者]
李桂娥 吴小芹
以高效植酸盐降解细菌水拉恩氏菌(Rahnella aquatilis)JZ-GX1为研究对象,对其分泌的植酸酶在细胞内的定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该菌48 h的培养物中,菌株细胞不同部位的植酸酶比活力存在极显著差异,分别为:胞外上清液2.503 7 U/mg,胞间质0.001 5 U/mg,胞内0.000 2 U/mg,说明JZ-GX1菌株所产植酸酶为胞外酶;通过研究pH值和温度对该菌分泌的胞外植酸酶活性的影响表明,JZ-GX1菌株所产植酸酶为酸性植酸酶,最适pH值为5.5,具有一定的耐酸性,但不耐碱;最适温度为37℃,当温度小于50℃时,该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本研究为水拉恩氏菌JZ-GX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