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619)
2023(2193)
2022(1788)
2021(1554)
2020(1261)
2019(2704)
2018(2484)
2017(4463)
2016(2446)
2015(2514)
2014(2288)
2013(2311)
2012(2046)
2011(2018)
2010(1944)
2009(1676)
2008(1693)
2007(1493)
2006(1168)
2005(1045)
作者
(9366)
(8070)
(7919)
(7397)
(4976)
(4001)
(3346)
(3175)
(2933)
(2767)
(2651)
(2609)
(2568)
(2527)
(2494)
(2472)
(2411)
(2360)
(2324)
(2215)
(2061)
(2029)
(1956)
(1933)
(1782)
(1761)
(1741)
(1725)
(1707)
(1701)
学科
(10105)
经济(10093)
管理(5717)
(5605)
方法(4946)
数学(4612)
数学方法(4583)
(4060)
企业(4060)
(2797)
(2534)
(2496)
中国(2292)
(2261)
贸易(2260)
(2201)
环境(2061)
业经(1984)
(1857)
农业(1702)
技术(1668)
小麦(1616)
产业(1595)
地方(1585)
(1582)
(1519)
金融(1518)
(1449)
生物(1445)
关系(1421)
机构
学院(38201)
大学(38073)
(15195)
经济(14970)
研究(14813)
(13894)
管理(11641)
科学(11635)
农业(11404)
理学(10810)
理学院(10597)
管理学(10344)
管理学院(10290)
业大(9709)
中国(9093)
(8669)
研究所(8254)
农业大学(7550)
(7284)
(6579)
(6443)
中心(6269)
(5942)
科学院(5831)
(5812)
财经(5779)
实验(5761)
实验室(5596)
经济学(5580)
(5409)
基金
项目(31298)
科学(24171)
基金(23860)
(23078)
国家(22935)
科学基金(18815)
研究(17582)
自然(13582)
自然科(13316)
自然科学(13303)
自然科学基金(13078)
(12700)
基金项目(12578)
社会(11933)
社会科(11488)
社会科学(11484)
(11017)
资助(9476)
计划(7861)
教育(7783)
重点(7511)
科技(7096)
(6883)
(6878)
(6621)
创新(6575)
(6532)
科研(6411)
(6079)
国家社会(5820)
期刊
学报(13430)
(13136)
(12564)
经济(12564)
科学(9039)
农业(8838)
大学(8761)
学学(8706)
研究(8624)
中国(5914)
(4939)
(4440)
业大(4386)
农业大学(4066)
管理(3944)
中国农业(3084)
(2905)
财经(2901)
经济研究(2853)
(2556)
自然(2512)
科技(2352)
(2336)
金融(2336)
自然科(2256)
自然科学(2256)
业经(2065)
农学(2032)
华北(2032)
农业科学(1949)
共检索到4812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金火  张翠蓉  许永金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 Mitra)自1930年首次发现于印度哈亚那(Haryana)省的卡纳尔地区以来,已在印度次大陆和伊拉克、阿富汗、黎巴嫩、叙利亚、土耳其、瑞典和墨西哥等国随种子传播而迅速扩散,显示了病菌具有对不同地理气候区的广泛适应性。该病是我国的 A 类检疫对象。迄今对该病的防治无十分有效的措施和免疫的小麦晶种。为了找到有效的检疫处理措施,笔者进行了用钴—60γ射线处理该病菌的工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易建平  陶庭典  印丽萍  沈禹飞  潘良文  郑建中  
设计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 (Tilletiaindica)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 (Tilletiawalkeri)通用引物H4 /H7和H11/H12 ,结合T .indica特异性引物Tin3/Tin4和T .walkeri特异性引物Tin11/Tin4建立了检测T .indica和T .walkeri冬孢子的套式PCR (nestedPCR)检测方法。检测的灵敏度达 1个冬孢子 ,检测时间缩短为 8h。PCR产物的测序验证了PCR反应的可靠性。这一方法克服了冬孢子休眠或不具存活力以及常规PCR检测时间长的困难 ,有效地解决了漏检问题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黄庆林  刘永胜  楼旭日  魏亚东  
在室内相对湿度50%-60%的恒温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剂量、温度、处理时间和有、无载物情况下环氧乙烷(ethylene oxide,EO)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EO对TCK冬孢子有极强的杀灭作用.EO对TCK病菌的杀灭效果随处理温度升高、剂量的增加和熏蒸时间的延长而增强.无载物情况下,15、20、25℃处理120 h条件下达到100%杀菌效果的临界浓度值分别为10.5、7.3和6.8 g.m-3.EO对TCK的杀菌临界浓度随熏蒸时间延长和温度升高而降低.80%装载量条件下,EO对TCK病菌的LD50较无载物条件下的高...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庆林  楼旭日  刘永胜  罗加凤  高健会  
用溴甲烷、氰、溴甲烷与二氧化碳混剂、溴甲烷与环氧乙烷混剂以及溴甲烷与氰混剂在室内不同条件下对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Kühn,TCK)进行了熏蒸灭菌效果的比较。结果表明:1)溴甲烷对TCK的灭菌效果随温度的升高、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提高;间隔48 h的2次120 h的熏蒸处理,能显著降低溴甲烷的杀菌临界浓度值;2)溴甲烷与环氧乙烷混剂能完全杀灭TCK病菌,且能显著降低溴甲烷和环氧乙烷的杀菌临界浓度,其混合作用的熏蒸效果较溴甲烷与二氧化碳、氰混合剂好;3)在20℃,50%小麦装载量条件下,180 g.m-3溴甲烷处理120 h或90 g.m-3溴甲烷2次处理各120...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马以桂  冯洁  张楚菁  孙汝川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文平  宋军  徐利远  陈谦  张莲  余桂容  
为了促进四川高产小麦的发展,拓宽种质资源,用四川小麦川麦58等与北方小麦济麦22等杂交的F1代幼胚为材料,利用辐射诱变产生突变体,探讨4、6、8、12 Gy等不同辐射剂量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剂量的~(60)Co-γ射线对小麦幼胚离体后胚状体诱导率、愈伤组织的增值倍数及植株的再生率都有显著影响,所有处理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显著下降,其中愈伤组织诱导率从0 Gy 96.04%降到12 Gy 74.74%,愈伤组织增值倍数从3.22倍降到1.41倍,增值后绿点率从54.44%降到33.36%,剂量4和6 Gy的绿点率显著低于对照,而二者无显著差异。剂量6 Gy的植株再生率为19.7...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年四季  袁青  殷幼平  蔡俊  王中康  
【目的】建立荧光定量PCR体系以准确灵敏的鉴定小麦黑穗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方法】根据筛选的TCK独有差异基因片段(1322bp)设计特异性引物对CQUTCK4/CQUTCK5和TaqMan探针CQUP1,建立SYBRGreenⅠ荧光染料法和TaqMan水解探针法定量PCR检测体系,并对体系进行优化。【结果】建立的两套定量PCR检测体系的检测下限相当,可达到0.1fg,对应的拷贝数为2.31×104个,检测灵敏度比常规PCR高2~3个数量级,均可成功鉴别出TCK与小麦网腥黑穗病菌(Tilletiacaries(DC)Tul,TCT),并可快速准确检测...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蔡俊  殷幼平  葛建军  陈洪俊  黄冠军  张雯迪  王中康  
【目的】建立小麦矮腥黑穗病菌(Tilletia controversa Kühn,TCK)的超分支滚环扩增(hyper-branched rolling cycle amplification,HRCA)检测体系,为小麦矮腥黑穗病的鉴定以及早期诊断提供了一种新的稳定、可靠的检测技术。【方法】锁式探针包含一个公共连接序列和在探针两端与靶DNA序列互补的2个序列。根据TCK的差异序列设计锁式探针两端序列,以此为基础建立了TCK超分支滚环扩增反应体系。以优化的HRCA反应条件为基础,确定检测体系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比较HRCA体系和常规PCR体系的性能,并利用这2种体系对来自中国出入检验检疫局截获的5...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志锋  杨文香  刘大群  
为获得60Coγ射线与EMS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的复合诱变体系,研究以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应用60Coγ射线进行辐照并用EMS溶液进行处理,对小麦的发芽率、三叶期、致死率及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所用的诱变剂量对小麦近等基因的发芽率影响不显著。所用处理中到达三叶期的时间基本相同,但三叶期到四叶期的时间却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辐照剂量达到或大于0.15 kGy时,致死率显著增加。在EMS浓度为0.4%,60Coγ射线辐照剂量为0.15 kGy时,得到了3株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的突变体所得最佳诱变组合为EMS浓度为0.4%,60Coγ射线辐照剂量0.15 kGy。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吴转娣  昝逢刚  吴才文  李文凤  卢文洁  黄应昆  
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甘蔗黑穗病菌进行了检测,建立了该病原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从田间采集样本,在马丁氏培养基上分离获得甘蔗黑穗病菌的单菌落,经培养获得大量菌体,提取菌体基因组DNA并进行PCR检测,证明获得了甘蔗黑穗病的病原菌。该方法能简便、快速、准确、有效的检测甘蔗黑穗病菌,结果稳定、可靠。建立快速有效的检测甘蔗黑穗病的方法,将为甘蔗抗黑穗病育种工作提供方便。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徐刚红  姜子德  沈万宽  罗明珠  饶得花  
以甘蔗黑穗病菌(Sporisoriumscitamineum)交配型菌株基因组DNA为模板,在单因素优化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对影响甘蔗黑穗病菌SCo TPCRG反应体系的Mg2+、d NTPs、引物、r Taq DNA聚合酶和模板用量5个因素进行优化,建立优化的甘蔗黑穗病菌SCo TPCRG反应体系:DNA模板12.50ng、d NTPs0.17mmol/L、引物0.46μmol/L、Mg2+1.7 mmol/L、r Taq DNA聚合酶0.85U、1×Buffer(Mg2+free),总体积25μL.应用优化体系从30条SCo T引物中筛选扩增条带清晰且多态性丰富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卢文洁  李文凤  黄应昆  罗志明  王明强  王晓燕  
本研究利用尿素混合液直接从甘蔗黑穗病菌孢子提取基因组DNA进行PCR检测鉴定,经过反复试验,建立了一种简便、快速的检测鉴定方法。利用建立的方法对12个甘蔗黑穗病样品进行病菌基因组DNA提取,将甘蔗黑穗病菌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均扩增出大小为420 bp的预期DNA片段条带。PCR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甘蔗黑穗病病原菌序列比对,同源性达99%。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杨慧勇  赵文博  王花云  张福耀  
【目的】对高粱的丝黑穗病菌4号生理小种抗性基因进行定位分析,筛选与抗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为抗丝黑穗病育种奠定基础。【方法】以对高粱丝黑穗病菌1、2、3、4号生理小种均表现免疫的材料961541为母本,以对1、2、3号生理小种免疫、对4号生理小种感病的材料V4B及高感材料PI550607为父本,进行杂交,构建F2群体。采用菌土法在播种时进行田间接种,抽穗后对抗/感亲本、F1及F2群体材料进行发病率调查。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SSR)和分离群体分组分析法(BSA)对961541/V4B的F2群体进行抗病基因的定位分析。【结果】961541/V4B组合中,抗病亲本961541发病率为0,感病亲本...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郑宾国  崔节虎  彭伟功  张继彪  郑正  
【目的】研究γ-射线辐照对水华优势藻种——鱼腥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为蓝藻水华暴发的防治提供新方法。【方法】采用60 Co衰变产生的不同剂量γ-射线辐照鱼腥藻,分析γ-射线对鱼腥藻生长的影响,并探讨了辐照剂量(0,3,5,7,9,11kGy)、溶液pH及外源物质(H2O2、抗坏血酸)对辐照效果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不同辐照剂量γ-射线对鱼腥藻细胞内含物、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并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析了γ-射线辐照前后鱼腥藻细胞表面结构和内部结构的变化。【结果】经γ-射线辐照处理后,鱼腥藻的生长受到了明显的抑制,且抑制效果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增强。经剂量11kGy的γ-射线辐照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