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110)
2023(5704)
2022(4744)
2021(4247)
2020(3647)
2019(8015)
2018(7955)
2017(14619)
2016(8344)
2015(9159)
2014(9207)
2013(8964)
2012(8101)
2011(7348)
2010(7523)
2009(7266)
2008(7336)
2007(6670)
2006(5829)
2005(5506)
作者
(25399)
(21439)
(21108)
(20057)
(13086)
(10147)
(9450)
(8114)
(7937)
(7603)
(7214)
(6875)
(6867)
(6821)
(6726)
(6483)
(6476)
(6337)
(6116)
(5996)
(5289)
(5269)
(5170)
(4829)
(4807)
(4748)
(4724)
(4684)
(4435)
(4223)
学科
管理(29379)
(28380)
经济(28308)
(25194)
(21959)
企业(21959)
(11888)
(11422)
方法(10735)
数学(9078)
数学方法(8876)
(8219)
(8042)
中国(8026)
业经(7744)
体制(7160)
(6830)
财务(6785)
财务管理(6767)
企业财务(6394)
(6357)
银行(6340)
(6154)
(6059)
金融(6057)
(6040)
(5483)
环境(5369)
(4997)
(4976)
机构
大学(121053)
学院(120465)
(47427)
经济(46362)
管理(42783)
研究(41429)
理学(36456)
理学院(36033)
管理学(35360)
管理学院(35134)
中国(30998)
(26058)
科学(25848)
(24996)
(24012)
(21438)
业大(19693)
财经(19664)
研究所(19168)
农业(19032)
(18891)
中心(18606)
(17675)
北京(15221)
经济学(15101)
(14758)
(14627)
(14583)
财经大学(14525)
(13899)
基金
项目(80492)
科学(63190)
基金(59192)
研究(56259)
(52751)
国家(52345)
科学基金(44382)
社会(36422)
社会科(34574)
社会科学(34563)
(32264)
基金项目(30664)
自然(29172)
自然科(28494)
自然科学(28483)
自然科学基金(27945)
(26974)
教育(26159)
资助(24119)
编号(21583)
(20284)
重点(18554)
成果(18535)
(17767)
(17063)
(16790)
创新(16175)
课题(15924)
国家社会(15538)
计划(15442)
期刊
(55275)
经济(55275)
研究(35859)
中国(27375)
(23652)
学报(23270)
(22101)
科学(19046)
管理(18276)
大学(17266)
学学(16585)
农业(15137)
(11889)
金融(11889)
教育(11630)
财经(10450)
技术(10011)
(8930)
经济研究(8625)
业经(8519)
(7840)
问题(7125)
(6983)
业大(6477)
科技(6152)
农业大学(5756)
(5569)
财会(5507)
现代(5313)
会计(5213)
共检索到18476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沙沙  李静梅  石波  梁平  李超  
【目的】探索商品化β-葡聚糖酶水解小麦秸秆制备纤维寡糖的最佳条件,为纤维寡糖的工业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浓硫酸和浓盐酸混酸降解微晶纤维素制备纤维寡糖混合物,通过分离纯化得到聚合度为2—5的纤维寡糖单一组分。用所得纤维二糖作为标准品测定小麦秸秆酶解产物中的纤维二糖,并以纤维二糖含量和小麦秸秆转化率为衡量指标,研究酶解反应温度、pH、反应酶底比E/S、反应底物浓度、反应时间对寡糖生成的影响。【结果】采用活性炭柱层析法得到了高纯度的聚合度2-5的纤维寡糖单一组分;当酶解反应温度为50℃、pH为5.5、E/S为0.4、底物浓度为2%、时间10 h时酶解效果最好,小麦秸秆总转化率达到55.57...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李欣  高俊明  马丽娜  
通过在SMCS培养液中加入不同的碳源、氮源,改变培养时间、温度及培养液的pH值,研究了盾壳霉产葡聚糖酶的培养条件。结果表明:盾壳霉接种在改良的SMCS液体培养基中置于恒温摇床(200 r/min,20℃)上培养15 d,可以诱导产生大量的葡聚糖酶。改良的SMCS培养液配方为:KH2PO4680 mg,K2HPO4870 mg,KCl 200 mg,NH4NO31 g,Mg-SO4.7H2O 200 mg,CaCl2200 mg,FeSO42 mg,ZnSO42 mg,MnSO42 mg,蔗糖10 g,加水1 000 mL,调pH值到6.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崔素萍  刘博  黄丽丽  康振生  
【目的】研究小麦抗条锈菌的分子机制,在受条锈菌侵染的非亲和组合小麦叶片中克隆一个新的β-1,3-葡聚糖酶基因全长cDNA。【方法】采用RT-PCR、cDNA末端快速扩增技术(RACE),在感染小麦条锈菌的小麦(水源11)叶片中进行-β1,3-葡聚糖酶基因全长cDNA的扩增。【结果】得到了一个1338 bp-β1,3-葡聚糖酶基因全长cDNA,Genbank上注册号为DQ090946,测序结果和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其与-β1,3-葡聚糖酶基因gi3757681和gi6782375的同源性分别为94.3%和92.1%。该全长cDNA具有完整的编码框,编码334个氨基酸,Genbank上注册...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余永廷  谢媛媛  黄丽丽  康振生  
利用改进的MS液体培养基,通过改变碳、氮源组合,分别在振荡培养小麦全蚀病菌7,14,21 d时(26℃,150 r/min),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培养滤液中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分别以小麦茎秆、叶片,玉米茎秆、叶片和根系为碳源与不同氮源组合,培养滤液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叶片为碳源时酶活性最高,以玉米根系为碳源时酶活性较低,但两者之间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培养基中加入有机氮时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加入无机氮,但两种有机氮培养基中的酶活性变化趋势完全不同。以牛肉膏为氮源时,在小麦全蚀病菌培养7 d时培养滤液中的酶活性最高,且酶活性随病...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唐治玉  王淮  熊善柏  王琳  
为了制备β-1,3-葡聚糖酶,从土样中筛选出一株产β-1,3-葡聚糖酶活力较高的菌株LE02,经形态学观察,初步鉴定为木霉菌.木霉LE02在以2%的酵母粉为主的液体产酶培养基(起始pH 7.0)中,于32℃,150 r/min摇瓶培养60 h达到产酶高峰,酶活力可达71.09 U/mL.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艳萍  张洋  江华  吴羽飞  
通过研究木聚糖酶处理条件对麦秸表面性能的影响,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处理温度45℃、时间6 h、pH 5.0、酶用量205.0 IU.g-1.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分析酶处理后麦秸单元的微观结构和表面官能团变化的结果表明:酶处理的麦秸单元的外表面接触角显著减小;—OH峰明显增加,纤维素、木质素类物质大量暴露出来;蜡质层脱落和翘起,有明显纤维骨架露出,有利于提高其胶合性能.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刘程程  石波  姚喜梅  梁平  李静梅  
【目的】探索实验室低成本、规模化制备单一聚合度纤维寡糖的方法,并得到聚合度分别为2—5纯度较高的单一组分纤维寡糖。【方法】采用制备型常压硅胶柱层析(Ф22 mm×900 mm),选择干法填柱、干法上样对混酸降解法制备得到的纤维寡糖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薄层色谱法(TLC)对分离过程进行监测,用荧光辅助糖电泳(FACE)对分离后的各单一组分进行定性检测,并用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对各单一组分进行分子质量的确认。【结果】采用制备型常压硅胶柱层析法对于聚合度在2—5的纤维寡糖具有很好的分离效果。ESI-TOF-MS法检测本试验得到的4种单一聚合度纤维寡糖分子质量(钠离子峰)分别为3...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鹏  李振歧  
为了探讨BTH对小麦白粉病抗性的诱导以及抗性的部分生理机制,分别用0.01,0.05,0.1,0.2,0.4,0.8和1.6 mmol/L苯并噻二唑(BTH)溶液处理小麦幼苗2 d后接种白粉病菌,结果表明,浓度大于0.2 mmol/L的BTH处理均能显著诱导小麦幼苗产生对白粉病的抗性;用0.4 mmol/L BTH处理小麦幼苗后间隔不同时间接种白粉病菌,表明BTH诱导小麦产生对白粉病的抗性持久期在7 d以上;对BTH处理或接种白粉病菌的幼苗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BTH处理可系统性地增强这2种酶的活性且与小麦对白粉病的诱导抗性密切相关。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刘博  崔素萍  王晓杰  黄丽丽  康振生  
为研究小麦与条锈菌互作过程中β-1,3-葡聚糖酶基因的功能,根据小麦β-1,3-葡聚糖酶cDNA全长序列设计合成引物,通过RT-PCR方法获得小麦β-1,3-葡聚糖酶基因编码区,将其克隆至pGEM T-easy Vector,经HindⅢ和BamHⅠ双酶切回收目的片断,并将其定向克隆到pET-32a(+)Vector中构建表达载体GLU-pET-32a(+),转化E.coliBL21(DE3),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结果表明,小麦β-1,3-葡聚糖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获得了分子量约为49 ku的融合蛋白,表达量约占菌体总蛋白的19%。最佳诱导条件为:0.3 mmol/LIPTG...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栗小英  高琳  张艳俊  王海燕  刘大群  
【目的】β-1,3-葡聚糖酶是一种病程相关(pathogenesis-related,PR)蛋白,了解小麦TcLr35中β-1,3-葡聚糖酶基因在叶锈菌(Puccinia triticina)与TcLr35小麦互作体系中的表达模式,明确其与TcLr35小麦抗叶锈病相关性,进而探讨PR蛋白介导的小麦成株抗叶锈病的分子机理。【方法】在前期研究基础上,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已克隆β-1,3-葡聚糖酶类病程相关蛋白基因TaLr35PR2结构特征,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结合genetools和SPSS软件检测叶锈菌及信号分子诱导后不同时间点该基因表达量,并明确其在小麦根、茎和叶各生长器官及小麦不同生...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志成  易自力  蒋建雄  覃静萍  肖亮  储成才  
通过农杆菌介导,将几丁质酶基因和葡聚糖酶基因导入籼稻E32、9311、特青、盐恢559等4个栽培品种的愈伤组织中,经筛选与培养获得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证明外源基因已整合到受体植株基因组中.抗病性鉴定的结果表明,转基因植株抗稻瘟病的能力有明显提高.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茂  张冠冠  刘德武  蔡更元  吴珍芳  李紫聪  
【目的】将前期构建的含有黑曲霉β-甘露聚糖酶基因mana的质粒p pSpBGp-mana转染杜洛克猪胎儿成纤维细胞,利用G418筛选出转基因细胞系,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方法生产出转mana基因猪,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转基因猪进行阳性鉴定、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检测,同时测定转基因猪唾液β-甘露聚糖酶酶活、粪便营养物质含量,旨在为生产及进一步研究转mana基因猪提供一些科学依据。【方法】用限制性内切酶not I将质粒p pSpBGp-mana线性化并通过脂质体法将其转入杜洛克猪胎儿成纤维细胞,然后用不同浓度的G418进行筛选、维持培养,将筛选后的细胞进行体细胞核移植生产克隆猪;克隆猪出生后采取尾组织样...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萱  
对β—葡聚糖酶(EC3.2.1.73)高产菌B.subtilis9126—6发酵优化的实验结果表明,最佳培养基配比是:大麦份7%,玉米粉3%,豆饼粉5%.在1L发酵罐中保持温度35—37℃、pH7.0~7.2,搅拌通风培养3d.发酵液的酶活力高达154U/ml.作者还对大麦β—葡聚糖对9126—6β—葡聚糖酶产生的诱导性机制做了初步探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於丙军  龚红梅  李名旺  刘友良  
分别以不连续蔗糖[220/360/450(g/L)]和葡聚糖(dextranT70)[60/120(g/L)]两种介质密度梯度,制备并比较了大麦幼根细胞质膜和液泡膜微囊。结果表明,两种介质梯度制备的质膜微囊纯度较高,无线粒体膜和液泡膜污染;液泡膜微囊虽基本上去除了线粒体膜,但均混有少量质膜碎片。用蔗糖梯度制备的质膜微囊较葡聚糖梯度制备的质膜微囊有较高的翻转比率;对液泡膜微囊,前者的原位比例也较后者略高。另外,液泡膜H+-PPase活性测定反应体系中应加入钼酸钠抑制剂,反应终止液和显色液可与H+-AT-Pase相同。因此,在制备质膜和液泡膜进行H+-ATPase或H+-PPase生化特性的研究时...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婕  赵敏  卢磊  李慧玲  
为了筛选高产β--甘露聚糖酶的细菌菌株,利用刚果红染色法从土壤中筛选分离到1株产β--甘露聚糖酶菌株MM5。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及16SrDNA序列分析进行鉴定,确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菌株MM5产甘露聚糖酶的活力达到1594U/mL,以MM5为出发菌株,通过紫外诱变得到诱变菌株LD24H4,酶活提高到3717U/mL。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确定了菌株LD24H4产酶的最佳培养基组分(g/L):魔芋粉20.0,干酪素2.5,NaCl1.0,MgSO40.5,KH2PO40.5,pH7.5。最适产酶培养条件:47℃,装液量90mL(250mL三角瓶),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