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3170)
- 2023(4419)
- 2022(3803)
- 2021(3528)
- 2020(3072)
- 2019(6528)
- 2018(6657)
- 2017(11376)
- 2016(6853)
- 2015(7826)
- 2014(8024)
- 2013(7479)
- 2012(7074)
- 2011(6340)
- 2010(6414)
- 2009(5851)
- 2008(5603)
- 2007(5095)
- 2006(4333)
- 2005(3854)
- 学科
- 济(19170)
- 经济(19132)
- 管理(16780)
- 业(12612)
- 企(9841)
- 企业(9841)
- 学(8050)
- 农(6557)
- 方法(6493)
- 中国(6330)
- 制(6185)
- 财(5696)
- 体(5548)
- 数学(5366)
- 数学方法(5263)
- 理论(4689)
- 地方(4649)
- 融(4391)
- 金融(4384)
- 业经(4181)
- 农业(4156)
- 教育(4077)
- 法(3999)
- 银(3983)
- 银行(3949)
- 行(3837)
- 贸(3623)
- 贸易(3621)
- 易(3521)
- 体制(3295)
- 机构
- 学院(94383)
- 大学(93361)
- 研究(38679)
- 农(30288)
- 科学(29312)
- 济(27998)
- 经济(27111)
- 管理(27014)
- 中国(27012)
- 农业(24698)
- 理学(22710)
- 所(22696)
- 理学院(22306)
- 管理学(21588)
- 管理学院(21433)
- 京(21114)
- 业大(21061)
- 研究所(20969)
- 中心(17318)
- 江(15889)
- 省(15709)
- 农业大学(15507)
- 技术(15155)
- 室(15064)
- 财(14395)
- 业(14254)
- 院(13700)
- 实验(13604)
- 实验室(13166)
- 科学院(13155)
- 基金
- 项目(67297)
- 科学(50095)
- 基金(46393)
- 家(44742)
- 国家(44393)
- 研究(43144)
- 科学基金(34802)
- 省(28878)
- 自然(24963)
- 划(24841)
- 自然科(24382)
- 自然科学(24369)
- 基金项目(24094)
- 社会(24054)
- 自然科学基金(23891)
- 社会科(22603)
- 社会科学(22598)
- 教育(20060)
- 资助(18754)
- 编号(16941)
- 计划(16482)
- 重点(16138)
- 科技(15429)
- 发(14761)
- 成果(14701)
- 创(13910)
- 课题(13599)
- 农(13522)
- 科研(13459)
- 部(13413)
共检索到14551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从宇 李文阳 许峰 闫素辉 邵庆勤
为了研究[60Co]γ射线诱导小麦Glu-1A等位基因突变体的品质差异与遗传规律,用300 Gy的[60Co]γ射线辐射皖麦50的干种子,用近红外品质测定和SDS-PAGE法,对获得的Glu-1A等位基因品质量差异进行了评价和遗传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M2筛选到一个HMW-GS突变体,Glu-1ANull突变为Glu-1A1,突变率为0.15%。突变体与皖麦50杂交,在F2品质性状有超亲现象,品质得分与吸水率和硬度之间相关显著。在F1的正、反交,HMW-GS表现为双显性的Glu-1A1,侧交的Glu-1A1∶Glu-1ANull符合1∶1的分类规律,F2的Glu-1A1∶Glu-1ANull符...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婷婷 翟立红 苏旭 冯静 李娟 高友军 陶勇生 张祖新 郑用琏
【目的】利用Mutator(Mu)诱变群体获得、验证叶色白化突变体的Mu因子插入位点;解析玉米叶色变异相关基因及其代谢网络。【方法】以含有活性MuDR转座子的W22∷Mu为父本,与玉米自交系综31(Z31)杂交产生的M2和M3家系群体为材料,经表型性状的遗传分析和Mu插入位点的分离获得白化突变体,经生物信息学方法解析白化突变体产生的相关基因,同时构建产生白化突变代谢网络。【结果】对870个M2家系的16000余单株和M3种植的36个家系近700单株进行考察,获得了遗传稳定的白化突变体41株。经Mu-TAIL-PCR分析获得35条Mu因子插入序列;对靶位点序列分析,获得的14个靶位点可能与叶绿素...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维宏 安哲 范学锋 冯月琪 杨文香 刘大群
为了利用小麦感叶锈病突变体进行抗病基因功能和机制研究,用EMS处理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 Lr19的种子,对获得的M2、M3植株进行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处理种子共获得367个M1单株,处理浓度为1.0%时,接近半致死剂量,且M2表型突变频率最高,适宜突变筛选。在2 359个M2突变群体中,共筛选到表型突变体38个,表型突变频率1.61%;筛选出感叶锈病突变体53个,感病突变频率2.25%。在459个M3感病突变群体中,共鉴定出146个感病突变体,其中M36-2、M333-8、M333-9、M333-11、M344-4、M396-8这6个M3感病突变...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甲基磺酸乙酯 突变体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凤权 胡白石 王金生
以水稻白叶枯病菌野生型菌株JXOⅢ和其hrp基因突变体Du72 8接种处理汕优 6 3幼苗 ,测定了处理的第 3叶和同株未处理的第 4叶中水杨酸 (SA)含量以及苯丙氨酸解氨酶 (PAL)、过氧化物酶 (PO)和几丁质酶 (CHT)活性及其相应基因转录活性的变化。接种JXOⅢ和Du72 8后 ,处理叶片和未处理叶片中游离SA含量几乎没有变化 ,而根中游离SA含量则明显增加。与JXOⅢ处理相比 ,Du72 8处理后可迅速提高处理叶片中PAL、PO和CHT的活性 ,而未处理叶片中这些酶的活性几乎没有变化。处理和未处理叶片中编码这些酶的相应基因 (包括查尔酮合成酶基因 )转录活性的时序变化与酶活性的...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程志锋 杨文香 刘大群
为获得60Coγ射线与EMS对小麦近等基因系TcLr10的复合诱变体系,研究以小麦抗叶锈近等基因系为材料,应用60Coγ射线进行辐照并用EMS溶液进行处理,对小麦的发芽率、三叶期、致死率及抗病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本试验所用的诱变剂量对小麦近等基因的发芽率影响不显著。所用处理中到达三叶期的时间基本相同,但三叶期到四叶期的时间却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减少。当辐照剂量达到或大于0.15 kGy时,致死率显著增加。在EMS浓度为0.4%,60Coγ射线辐照剂量为0.15 kGy时,得到了3株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的突变体所得最佳诱变组合为EMS浓度为0.4%,60Coγ射线辐照剂量0.15 kGy。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近等基因系 复合诱变 EM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孙小秋 付磊 王兵 肖云华 邓晓建
【目的】对雄性不育突变体802A进行表型鉴定和遗传分析,并对不育突变基因进行分子标记定位。【方法】调查802A突变体的花粉育性、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同时对其不育性状进行遗传分析,并以802A/Ⅱ-32B F2和802A/02428 F2为定位群体,运用SSR、InDel等分子标记进行基因定位。【结果】802A突变体的花药瘦小、干瘪、不开裂,外观呈乳白色,花粉以典败为主,属于普通雄性不育类型。同时,该突变体还表现颖壳变细、扭曲,剑叶变短、变窄、内卷,穗颈包颈等特征。遗传分析表明,802A的雄性不育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不育突变基因定位于第3染色体长臂的SSR引物RM3513附近,InD...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杜文平 宋军 徐利远 陈谦 张莲 余桂容
为了促进四川高产小麦的发展,拓宽种质资源,用四川小麦川麦58等与北方小麦济麦22等杂交的F1代幼胚为材料,利用辐射诱变产生突变体,探讨4、6、8、12 Gy等不同辐射剂量对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的影响。结果表明,任何剂量的~(60)Co-γ射线对小麦幼胚离体后胚状体诱导率、愈伤组织的增值倍数及植株的再生率都有显著影响,所有处理随辐照剂量的增大而显著下降,其中愈伤组织诱导率从0 Gy 96.04%降到12 Gy 74.74%,愈伤组织增值倍数从3.22倍降到1.41倍,增值后绿点率从54.44%降到33.36%,剂量4和6 Gy的绿点率显著低于对照,而二者无显著差异。剂量6 Gy的植株再生率为19.7...
关键词:
小麦 幼胚 辐射诱变 离体培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祖秀 汤泽生
叶色黄化突变属于叶绿素突变。对大麦叶绿素缺乏突变体的研究及遗传控制分析,国外已有不少报道。但在国内,除李玉湘等对大麦叶绿体突变体中叶绿素蛋白质复合体进行过一些研究外,尚未见对大麦叶绿体突变体遗传控制的研究报道。笔者用30KR_(60)Coγ射线处理早熟三号大麦干种子,在M_2代分离群体中获得叶色浅黄突变体。突变体的早期世代有少量绿苗分离的现象,现已无分离,能稳定遗传。 叶绿体有自己的遗传物质(ct DNA)。但叶绿体中许多重要的蛋白质是由细胞核基因编码的。故叶绿体是受细胞核基因和质体基因(ct DNA)的双重遗传控制。核基因突变或质基因突变都可能产生叶绿素缺乏突变体。本文对突变体进行的...
关键词:
大麦 黄化突变体 遗传分析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罗玲艳 张晓锋 魏香琴 张珂 翁群芳
【目的】采用60Co-γ 200 Gy辐照小菜蛾6日龄蛹,并通过蛹的羽化率及成虫的飞行能力、交配能力、生殖能力、寿命等一系列参数来验证遗传不育技术防治小菜蛾的可行性。【方法】用200 Gy 60Co-γ辐照50头小菜蛾6日龄蛹,然后将其与50头未辐照的对照组6日龄蛹置于温度(25±1) ℃、相对湿度60%70%、光照时间1416 h/d、光照强度1 0004 000 lx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蛹的羽化率、辐照雄虫的飞行能力、雄虫对雌虫性激素的感知能力、雄虫的交配能力及雌、雄成虫的寿命等参数。【结果】 经
关键词:
辐照 遗传不育 小菜蛾 60Co-γ射线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郭涛 纪庆绵 陈志强 王慧 刘永柱 张建国
通过对籼稻美香占经空间诱变筛选出的低直链淀粉含量突变体MLA-1进行遗传分析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MLA-1与高直链淀粉含量材料杂交的F2籽粒群体直链淀粉含量呈现一对等位基因3:1分离模式,且低直链淀粉籽粒均表现为半透明胚乳性状,F2代植株中低直链淀粉含量植株、中等直链淀粉含量植株及高直链淀粉含量植株的分离比例为1:2:1;而MLA-1与糯稻"荆香糯"杂交的F2代单株自交穗出现糯粒穗、杂合(糯粒和半透明粒)穗及半透明籽粒穗三种类型,比例为1:2:1.选用180对微卫星引物对MLA-1和对照美香占进行SSR分析,有22.8%的扩增产物在两个材料间表现出了多态性,第6染色体短臂上与Wx基因紧密连锁...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杨菲 张德春
株型对水稻产量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影响株型的重要因素之一,分蘖角度是水稻高产育种上考虑的重要农艺性状。散生突变体tag1(tiller angle 1)在水稻品种台北309转基因后代中被发现。与野生型相比,主要突变表型为分蘖角度和叶夹角显著增大,并伴随株高、穗长、结实率和枝梗数等性状上的变化。遗传分析表明,tag1的突变性状由一对隐性基因控制。利用F2(tag1/明恢63)群体作为定位群体,突变基因被定位在第11染色体长臂In Del标记AC35795和M7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38 c M和0.95 c M。在该区间内存在一个已被克隆的控制水稻分蘖角度的基因LAZY1。测序比对分析发现,突变...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田颖 黄谦心 刘海衡 王娇 安蓉 刘小娟 胡胜武
【目的】研究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黄化性状的遗传规律,并初步定位黄化基因gr1。【方法】以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分别与正常绿色的渭源大黄芥、2598进行杂交,根据杂交F1、F2和BC1材料单株的叶色调查结果进行遗传分析;以从L638-y与2598杂交后代选育得到的近等基因系(Near-isogenic line,NIL)为材料,选用SRAP、SSR、RAPD和AFLP分子标记,采用BSA(Bulk segregant analysis)法,初步定位黄化基因gr1。【结果】芥菜型油菜黄化突变体L638-y的黄化性状受2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将其分别命名为gr1、gr2。将黄化基因...
关键词:
芥菜型油菜 叶片黄化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艳丽 向珣朝 徐艳芳
对突变体TS和正常籼稻G2480B的品质进行分析,考察其蛋白质含量、直链淀粉含量、垩白度等指标及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与正常籼稻G2480B相比,TS谷粒粒型变长,长宽比变大,谷粒长宽比达到国标优质稻米1级;直链淀粉含量达到国标优质稻米1级;其垩白粒率和垩白度均低于国标优质稻米3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许时伦
研究建立了普通群体遗传的系列数学模型,系统讨论了1对等位基因所构成的3种基因型频率在群体中的动态规律、遗传趋势、频率变化与世代的关系,以及群体平衡时的特殊性质,并对普通群体、近亲交配群体及其参数与性质进行了对比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随机交配群体和自交群体是普通群体的两种极端;随机交配率越大群体趋于平衡越快;随机交配率与杂合子频率呈正相关,与纯合子频率呈负相关;随机交配率大于零时,等位基因频率相等,杂合子频率最高;随机交配率等于1/2且等位基因频率相等时,3种基因型频率相等。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金红 董爽 李伟涵 张丽霞 陆晓春
高粱叶夹角是指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高粱叶夹角大小直接影响叶面积指数,从而影响群体的光合效率,最终影响籽粒产量。适宜角度的叶夹角有利于塑造紧凑株型改善群体结构、提高光合效率和产量。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thylmethylsulfone,EMS)诱变高粱测序品种BTX623,获得一个能够稳定遗传的高粱叶夹角变小的突变体。该突变体在幼苗期未出现明显的变化,在拔节期开始出现叶夹角变小、并伴随叶耳(叶片与叶鞘相接处的耳状或镰刀状的延伸物)周长变小和叶片变窄变短等性状,观察拔节期倒4叶叶耳石蜡切片结果表明:突变体植株倒4叶叶耳细胞体积变大,细胞层数变少。该突变体暂被命名为LA1(leaf angle1)。抽穗开花期,LA1的各节位叶夹角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各节位的叶耳周长则呈现与叶夹角变化相反的趋势,说明该突变体植株的叶夹角大小与叶耳周长呈负相关且叶夹角的变化主要由叶耳周长变化引起的。遗传分析表明:LA1的叶夹角变小的性状受一对隐性核基因调控,突变基因定位于第1号染色体的z1s11e1和z1s11e14两个标记之间,其物理距离为70kb,该区间共包含12个注释基因,研究结果为LA1基因的克隆和解析高粱叶夹角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高粱 突变体 叶夹角 基因定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