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盟之后——冷战后国际安全合作新形式探讨
2017-01-15分类号:D815
【部门】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
【摘要】作为一种重要的国际安全合作形式,联盟在冷战后弊端增多,面临着存续困境。冷战后国际环境的变化致使联盟形成减少,主要原因在于联盟形成动力不足、联盟成本-收益失衡、联盟困境管理更加困难和单极霸权阴影的影响。既有联盟大多是冷战遗产,尤以美国主导的联盟居多。目前,联盟作为一种国际安全合作形式面临着矛盾增多、功能不足、行动僵化等问题。不过准联盟、国际联合阵线、议题联盟、伙伴关系这些类联盟虽具有联盟的部分功能,但却很难完全替代联盟。类联盟在安全合作上虽然更具灵活性,但其安全效力不如联盟。未来的国际安全合作形式应该更具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安全威胁的指涉对象会趋向模糊化;二是安全合作与经济等其他领域合作会更加统合。包容性安全合作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可以在目前的国际安全合作形式上进行改良,联盟和伙伴关系可成为包容性安全合作的重要尝试。
【关键词】联盟 国际安全合作 伙伴关系 准联盟 包容性安全合作
【基金】教育部人文会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联盟的转型与中国的对策研究”(15YJCGJW004); 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研究”(15JZD032); 北京市社会科学青年项目“亚洲新安全观与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15KDC043)的阶段性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