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环渤海地区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综合评价与优化调控

2010-08-15分类号:F326.11

【作者】刘玉  刘彦随  郭丽英  
【部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  
【摘要】粮食生产地域功能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和时间变异性。深入开展区域粮食生产地域功能的评价分级及动态变化研究有助于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保障粮食安全和提高农民收入。本文以环渤海地区327个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构建粮食生产功能指数及考核模型,计算了1990和2007年的指数并分析其变动规律。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地域功能一级区主要分布在辽宁中部平原的北部,太行山山前平原区、海河冲积平原区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次之,山地丘陵区、坝上高原区及人口稠密的市辖区等的粮食生产功能弱。环渤海地区各县粮食生产功能总体呈上升趋势,平原区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位显著提高,退耕还林还草等政策实施使山地丘陵区的粮食生产功能逐渐降低,市辖区及周边市县的粮食生产功能位快速下降。基于指数的评价分析,结合区域粮食总产量和区域发展定位,将研究区划分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区、省级商品粮基地区、地级市商品粮基地区、一般粮食产区等4个类型区。依据各县域的粮食生产功能定位,进一步探讨强化县域粮食生产功能与优化生产要素配置的财政转移支付、区域经济补偿、政绩考核等创新机制和政策。
【关键词】综合评价  粮食生产地域功能指数  功能比较系数  环渤海地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635029);;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90460408)
【所属期刊栏目】地理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