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北地区光合有效辐射时空变化及突变特征
2013-03-15分类号:P422
【部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摘要】基于秦岭南北地区47个气象站1960-2011年的逐日气象数据,通过Angstrom方程和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了各站点的光合有效辐射(PAR),并借助Spline空间插值、Pettitt突变点检验和相关分析等手段对PAR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变、突变特征及其可能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秦岭南北地区PAR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在空间上呈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在季节分布上,夏季、春季、秋季、冬季依次减小。②52年间,该地区年PAR整体呈显著下降趋势,下降速率由南向北,由东向西递减;时间变化方面,春季PAR呈现不显著的上升趋势,其余季节均呈下降趋势,夏季减小最快,其次为冬季,秋季最小。③该地区89%的站点年PAR存在突变,突变站点中的85%发生于1979-1983年间;夏季89%的站点发生突变,突变站点中的90%发生于1979-1983年间;冬季68%的站点发生突变,但突变时间同步性和一致性较差;春季和秋季突变现象不甚明显。④气候变化(风速下降)、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工业生产导致的气溶胶增多是导致PAR显著下降的主要原因,而火山爆发引发的气溶胶增加则是PAR波动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光合有效辐射(PAR) 空间分布 趋势 突变点 秦岭南北地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420);;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10502-Z12-9);; 中荷联合主题研究项目(GJHZ1018)
【所属期刊栏目】地理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