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清代中期苏皖地区耕地数据网格化处理及精度对比

2015-01-26分类号:F301;P208;K249

【作者】袁存  叶瑜  方修琦  
【部门】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与遥感科学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格点化区域历史土地利用数据是进行历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环境效应模拟的基础。本文基于苏皖地区耕地垦殖倾向,分别采用清代中期苏皖地区省域及县域耕地数据进行网格化降尺度处理,分配至10 km×10 km的网格中,并将两种分配结果进行对比评估来定量探讨数据的空间范围大小对格点化数据的精度影响。得到以下结果:1用苏皖省域耕地数据和县域耕地数据模拟的网格化结果之间存在差异,平均差异率为16.61%。相对差异率较小(-10%~10%)的网格有24.55%,较大(>70%或<-70%)的网格有13.3%,主要存在于洪泽湖流域及苏北北部沿江平原(黄河改道前入海口处)。2苏皖地区清代中期耕地的空间分布具有一定的地域差异。耕地垦殖率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于苏南平原地区的太仓市和昆山市北部,苏皖西北部的砀山县、丰县和沛县,垦殖率均在80%以上;而苏北北部旧黄河入海口、洪泽湖流域、太湖流域及安徽南部山区丘陵地区垦殖率较低,多在10%左右。31735年耕地主要分布于海拔高度≤100 m,坡度≤2°的地区。到1980s时,不同坡度下的垦殖率有较大增加。
【关键词】土地利用  网格化  精度对比  苏皖地区  清代中期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471156);; 中国科学院科技专项(XDA05080102)
【所属期刊栏目】地理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