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省级区域碳源汇空间格局研究
2013-12-15分类号:X196
【部门】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中原经济区"三化"协调发展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南阳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与旅游学院
【摘要】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碳排放总量最大的国家,且由于正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与之伴随的继续增加的碳排放越来越受到国际关注,对碳减排的压力亦日益增加。碳减排需要从减少碳源和增加碳汇两个方面同时推进。本文利用中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相关统计数据,结合排放系数法、森林碳汇蓄积量法和草地固碳速率法,比较全面的估算了省级尺度区域的能源消耗碳排放、森林碳汇、草地碳汇和耕地碳汇,分析了中国碳排放总量、人均碳排放、地均碳排放、能源强度的区域差异,以及碳汇和碳盈余的空间格局特征:①从省级区域单元看,碳排放总量列前三名的是山东、山西和河北,较低的省区为宁夏、青海和海南;人均碳排放较高的为内蒙古、山西和宁夏,较低的省区为江西、海南和广西;地均碳排放最高的为上海,最低的省区为青海;碳排放强度最低的省区包括北京、广东、上海、浙江等。②从全国来看,森林碳汇占总碳汇的52.85%,云南和黑龙江森林碳汇优势显著;草地碳汇占总碳汇的38.51%,主要集中在内蒙古、青海和新疆等省区;耕地碳汇占总碳汇的8.63%,主要集中在黑龙江、吉林、河南和辽宁等省区。今后,东部地区应当转变发展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中部地区要抓住绿色发展机遇,推动低碳产业跨越发展;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碳汇能力较强,可积极参与国际碳交易;西部地区应加强管理,加速技术改进,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碳汇能力。
【关键词】省级区域 碳源 碳汇 空间格局 中国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171438);; 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CB955804);;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ZONGHE015);;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2-JD-010)
【所属期刊栏目】地理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