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空间格局

2014-01-15分类号:F127

【作者】潘少奇  李亚婷  高建华  
【部门】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以中原经济区县级行政单元为网络节点,利用重力模型测算1996年、2010年231个节点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分别取各个节点对外联系强度第1位、前5位、前10位的连接建立经济联系网络,运用GIS工具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网络的空间格局与演化特征。研究发现:①中原经济区经济联系网络发育不平衡,节点度分布呈明显的右倾"斜长尾分布"特征,少数节点掌握着绝对的"网络权力",郑州市为整个网络的首位核心,洛阳市、邯郸市为副中心;网络中部、北部节点间连通情况相对较好,而东、南两个方向上节点连通能力亟需提升。②核心、边缘节点网络权力差距进一步扩大,2010年节点度值基尼系数和集中度指数比1996年均有明显提高,边缘区节点连通能力不足且进一步弱化,不利于中原经济区同毗邻地区的互动发展。③网络呈现多重轴—辐结构,郑州市为一级枢纽,洛阳市、邯郸市、漯河市等为二级枢纽;中原经济区正在建设的"十"字形发展轴和"米"字形发展带,有助于巩固一、二级枢纽间的经济联系,并使整个经济区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④网络中的"掮客"节点主要位于中原城市群板块中,因此中原城市群发展对提高网络整体连通能力有很大作用。
【关键词】经济联系网络  空间格局  中原经济区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1JJD79001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359);; 河南大学科研基金项目(2012YBRW031)
【所属期刊栏目】地理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