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周边地区第四纪红土粒度特征及环境意义
2014-01-15分类号:P642.132
【部门】浙江师范大学地理过程实验室
【摘要】第四纪风成红土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与北方的黄土同为反映第四纪古环境的重要载体。基于洞庭湖周边地区10处剖面122个红土样品的粒度分析,对该区红土沉积特征及其反映的环境意义进行探讨。结果显示:①样品均以粉砂(4~63μm)为优势粒级,其次为粘粒(均质红土>网纹黄棕色土>黄棕色土;粉砂含量由高到低的排序正好相反。结合粒度参数推测,黄棕色土发育时期,沉积作用增强,粒度变粗,分选性较好;网纹红土发育时期,沉积作用较弱,风化成壤作用强,细颗粒含量增多,分选性相对较差。这可能反映了洞庭湖地区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冬季风加强,风化减弱的气候变化过程。③沿冬季风主导风向(偏北风),洞庭湖周边地区红土的Mφ、Md值(φ值)自北向南增大(变细),风成组分(10~63μm)百分含量随之减少,<2μm组分百分含量自北向南略有增加。这种趋势提供了组成该地区加积型红土的粉尘由偏北向南传输的风成证据和母质风化程度向南增强的环境信息。
【关键词】第四纪红土 粒度特征 古环境 洞庭湖周边地区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1002,41371206)
【所属期刊栏目】地理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