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地区能源消费碳排放时空差异分析及地域类型划分
2016-12-26分类号:X24;F426.2
【部门】宁夏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西安石油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
【摘要】采用IPCC方法,对西北地区能源消费的碳排放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并对碳排放地域类型作了划分。结果表明:1990—2013年,西北地区碳排放总量由1.91×108t增长至12.03×108t,碳排放强度由18.40t/万元降为9.87t/万元,碳排放压力从很低等级(Ⅰa)升为中上等级(Ⅱb)。碳排放的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碳排放总量呈现出以关天城市群、河西走廊城市群、银川平原城市群为主核和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副核的主—副核模式,碳排放强度由西北向东南降低,碳排放压力以第二亚欧大陆桥轴线城市带、银川平原城市群以及陕北能源基地为较高区域。依据碳排放总量、强度和压力,划分出了高高高型(乌鲁木齐、昌吉、兰州、银川、石嘴山、吴忠、延安、榆林、渭南)、高高低型(阿克苏)、高低高型(西安、宝鸡和咸阳)、低高高型(哈密、西宁、海西、嘉峪关和金昌)、低高低型(吐鲁番、巴音郭楞、白银、平凉、临夏和固原)、低低高型(克拉玛依和铜川)、低低低型(伊犁、塔城、黄南、玉树等25个市州)等7类碳排放地域类型,并对不同类型区的碳减排策略作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能源消费 气候变化 碳排放强度 碳排放压力 西北地区
【基金】宁夏高等学校科研基金项目(NGY20150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61042,41261040)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