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下游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
2012-03-26分类号:F127;F224
【部门】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聊城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
【摘要】利用加权主成分分析法、GIS的趋势分析工具和Morans’I指数分析2009年黄河下游沿岸109个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并运用MATLAB7.0的SOFM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类。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沿岸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显著,宏观上呈现出西南—东北方向的U型趋势和东南—西北方向的倒U型趋势;县域经济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东营、济南各县域以及荥阳为经济核心区,而豫东、菏泽等中原经济区东部平原县为经济塌陷区。109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可以分为5类,其空间分布总体上符合圈层结构理论。用主成分得分作为输入,参考层次聚类结果确定神经元数是SOFM网络取得良好分类效果的前提。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 空间分异 SOFM分类 空间自相关分析 黄河下游沿岸区
【基金】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0JJDZONGHE01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171438);; 省部共建河南大学研究项目(SBGJ090111)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