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研究——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
2011-02-26分类号:F293.2
【部门】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摘要】以长三角为例,分别建立土地集约利用及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对1999—2008年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并运用重心迁移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了长三角土地集约利用、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特征及两变量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从重心迁移模型看,两重心较为集中地分布在苏州市域内,在迁移变化过程中,其相对距离不断缩小;土地集约利用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程度从低层次的不协调逐步向高层次的协调发展模式演变。从两系统的空间相关性上看,2008年两系统存在显著的相关性;从局部自相关来看,上海、苏州、无锡和嘉兴属于"高—高"热点区域;扬州、泰州、镇江、常州和台州市属于"低—低"区域;南通、湖州、绍兴和舟山市属于"低—高"异质性区域;南京、杭州和宁波市属于"高—低"异质性区域。
【关键词】土地集约利用 经济发展 空间差异 空间自相关模型 长江三角洲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971072);;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编号:KZCX2-YW-339)联合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