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超导在中国——关于中国超导论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统计分析
1993-03-02分类号:
【部门】香港浸会学院物理系
【摘要】一、超导与中国超导现象发现于本世纪初。荷兰物理学家翁纳斯1908年成功地将氦气液化,测量物质在极低温度下的性质。三年后,他观察到水银(Hg)在降温至4K(相当于—269℃)时电阻完全消失的现象,从而于1913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随后,人们又陆续发现了其它一些金属元素(如pb)、合金(如NbTi)和金属间化合物(如Nb_3Ge)也具有超导性。在1911~1973年的60多年间,人们已知的超导体临界温度只由4K(Hg)提高至23K(Nb_3Ge),即液氢的温区。从1973~1986年的十多年中,虽没有新的突破,但这段时间却发现了一些超导氧化物、新型的重费米子超导材料以及两类亦能超导的有机化合物(其临界温度都很低)。直到1991年,人们才找到了一类
【关键词】高温超导 超导氧化物 超导现象 低温物理学 超导研究 重费米子 液氢 温区 超导性 国际学术期刊
【基金】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科技论坛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