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宗教融合之产物“磨喝乐”探讨
2010-01-10分类号:K876.3
【部门】西安文理学院
【摘要】"磨喝乐"源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大黑天神",唐代前后随着佛教在中国大面积流布而渗入中原,并与中国的民俗文化相融合,逐渐演化成具有浓厚民俗色彩的文化模式和独特风格的民间美术样式。随着信仰观念的多元化,偶像崇拜的游戏化,"磨喝乐"的商品化等因素的产生,两宋时期非常兴盛,并且一直持续到元代晚期。其形象通常是用土、木、玉,石等材料制作的儿童模样的偶人。最初用于"七夕"节的供奉崇拜,宋以后成为玩偶和饰品。因其具有丰富的民俗文化内涵及鲜明的艺术造型与审美属性,使它在民俗学、社会学、美术史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中有着重要
【关键词】民俗文化 宗教 磨喝乐 七夕 乞巧 莲荷造型
【基金】
【所属期刊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