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髻”与地方形象:民族旅游地的文化符号建构分析——以广西黄洛瑶寨和贵州岜沙苗寨为例
2016-05-06分类号:F592.7
【部门】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摘要】很多地方之所以成为旅游目的地,是与游客对其"真实"与"想象"的体验交织在一起的。在民族文化传承、演变、重构过程中,"发髻"的文化内涵在于它对民族历史记忆和对族群凝聚的形塑。广西黄洛瑶寨在"文化碎片化"过程中以"天下第一长发村"构建了最令游客直观感觉的"柔""情""爱""婚恋"的地方形象;贵州岜沙苗寨以独特"户棍"发髻、舞台化的成年仪式以及衍生出来的精神深层次的"树"崇拜和生死轮回的观念,建构了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的"原始而又神秘"的地方形象。黄洛瑶寨和岜沙苗寨利用"发髻"这一容易被认知、接受和解读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发髻 地方形象 民族旅游地 文化符号 建构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少数民族村寨文化再生产与重构研究”(12XMZ071);; 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人文强桂’优青特色研究团队”基金项目“珠江——西江经济带生态旅游和生态文化研究团队”(KW515)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旅游学刊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