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砗磲的人工繁育和早期发生
2016-11-15分类号:S968.31
【部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南海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协同创新中心
【摘要】基于2015年的预备性试验,于2016年3—6月在三亚开展了鳞砗磲人工繁育技术研究。结果显示,采用五羟色胺催产剂可以有效促使鳞砗磲排放配子,精卵比例为50∶1~100∶1时受精率、孵化率较高,孵化密度控制在15~20个/m L较适宜,经过36 h孵化,获得初孵D形幼虫;优选的D形幼虫经过5 D的微充气培养,即发育至足面盘幼虫,进入附着变态期。利用净水采苗法促使幼虫完成变态,经过7~10 D,幼虫出现鳃、次生壳,并建立完善的虫黄藻系统,即完成变态、形成稚贝。利用一定浓度虫黄藻浸泡足面盘幼虫2 h以内,可以有效地提高变态率。采用微流水+微充气模式和2000~3000 Lx光照(白天)进行稚贝培养,...
【关键词】鳞砗磲 人工繁育 幼虫培育 附着变态 虫黄藻 稚贝培养
【基金】中国科学院STS项目(KFJ-EW-STS-123); 战略先导A专项(XDA13020200); 重点部署项目(KGZD-EW-609); 国家贝类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48); 广东省应用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运行经费(2014 B030301064)~~
【所属期刊栏目】水产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