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国时期四川凉山彝区教育发展特征
2015-12-16分类号:G529
【部门】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
【摘要】民国时期,彝族传统文化教育在凉山彝区占据主导地位,人们通过渗透在生活中的毕摩仪式、家支文化和家庭教养等方式实现对后代的培养;新兴的国家主流文化教育处于边缘地位。民国时期凉山彝区已初步形成现代学校教育体系,初期学校教育发展较为缓慢,抗战时期加速成长,其后因招生困难、经费短缺、双语教育缺乏等问题,多数学校停办,其中青年干部培训较有成效,民众教育则多浮于形式。民国时期凉山彝区现代教育在我国民族教育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关键词】四川凉山 民国时期 彝族学校教育 彝族社会教育
【基金】2014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规划基金项目“启蒙与改良:彝族土司岭光电民族教育思想研究”(项目编号:14XJA850002)的阶段性成果;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的资助(项目编号:2015-XWD-B0304)
【所属期刊栏目】民族教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