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何在中国难寻?——一个框架性解释与经验事实
2016-07-20分类号:F321.42
【部门】福建农林大学经济学院 南京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摘要】自《合作社法》出台以来,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突飞猛进。但是,本文通过随机抽样的大样本调查发现,现实中的合作社本质上多为其他生产经营模式的"组织",真正意义上的合作社凤毛麟角。本文尝试系统性地解释中国罕见真正意义合作社的原因。在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厘清了合作社发展适宜条件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约束条件阐释了合作社在中国当前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发展空间,并得出结论:在中国现阶段,由于农产品质量监管不完善、农户经营规模小且农户间异质性强和制度建构外部支持缺失,合作社降低交易成本、获取规模经济的优势难以发挥,而组织成本高昂的劣势却更加突出,这是真正意义的合作社在中国难寻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合作社 适宜条件 适应性 异质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分化与农户受益差异及原因研究”(编号:7110304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农产品安全、气候变暖与农业生产转型研究”(编号:13&ZD160); “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编号:ASTIP-IAED-2015-03); 江苏省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APD); 南京农业大学“中国粮食安全研究中心”的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村观察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