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中国对外产能合作不存在“污染避难所”效应——理论与现实依据

2016-04-15分类号:F125

【作者】张雨微  吴航  刘航  
【部门】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摘要】国际产能合作是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表现,是解决国内产能过剩的突破口,目前已初步取得一定成效。同时,我国推动产能合作还伴随着一些理论质疑,其中包括对污染转移的担忧,认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寻求"污染避难所"。这一假说并不成立。尽管国内仍有不少污染型产能,但不具备国际竞争优势,对外合作的盈利空间很小。能够开展产能合作的企业通常清洁生产能力较强,环境成本占其总成本比重较低,不具备通过对外转移逃避环境责任的动机。而且,对外产能合作是由工程项目带动的全面合作,境外经营最终要实现属地化,在形成与当地原有产能的紧密产业链关系后,我国投资方治污控污的技术和经验将产生正向溢出。
【关键词】国际产能合作  污染避难所  环境责任  共赢
【基金】西北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项目“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环境比较优势分析”(项目编号:YZZ1305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有偏技术进步下产能利用不足发生机制研究”(项目编号:71503198);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陕西化解产能过剩的出口市场机遇研究”(项目编号:2015ZD005)的阶段性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现代经济探讨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