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显示性偏好到描述性偏好再到幸福指数——公共品价值评估的几种研究方法述评
2014-03-15分类号:F062.6;F224
【部门】西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摘要】评估地方公共品和其他非市场性产品的价值是目前应用经济学面临的巨大挑战之一。尽管公共品理论自保罗·萨缪尔森(1954,1955)的开创性文章后迅速发展,但对公共品价值的实证测量研究直到最近才受到更多的重视。根据萨缪尔森的公共产品理论,纯粹的公共产品或劳务应该保证每个人消费这种物品或劳务不会导致别人对该种产品或劳务的消费减少,其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特征使其在供给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搭便车"问题,这也使得公共品的价值评估一直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本文旨在厘清学界对公共品价值评估的各种研究方法,包括传统的显示性偏好法、描述性偏好法以及新兴的幸福指数法,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提...
【关键词】公共品 价值评估 幸福指数法
【基金】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评论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