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宏观流通理论:非均衡宏观经济学——兼论生产过剩与投资扩张的兼论生产过剩与投资扩张的“乘数效应”
2015-05-05分类号:F124
【部门】上海财经大学 现代经济哲学研究中心
【摘要】西方经济学的分析工具是经济总量的供需均衡模型,而没有分析其内部结构与非均衡过程。马克思用"两个部类"价值流通过程来分析社会再生产条件,由本质生成现象。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再生产理论的主要贡献是:第一,指出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扩大再生产要求简单再生产的两部类流通过程发生变化以趋向于新的均衡;第二,指出资本增值动力驱动下的货币贮藏(储蓄)与投放(投资),形成货币资本系统与生产资本系统之间的流通与转换,从而对这种均衡趋势的冲击,产生下述两种非均衡趋势:一是通过货币贮藏而导致社会生产普遍过剩;二是通过投资乘数机制而导致经济增长,由此形成社会经济的起伏震荡。
【关键词】两大部类 金融体系 实体经济体系 扩张与萧条
【基金】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本论》的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12AZD066)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学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