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发国家的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基于世界经济近代史的分析
2015-08-20分类号:F113
【部门】东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的适配性是生产率增长的关键,文章从经济史和技术前沿视角,考察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进步路径的选择机理及其经验证据。结果发现:当后发国家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互补且技术差距较大时,后发国家将选择符合自身禀赋结构的技术,通过"技术引进与要素积累交互推进"的方式推动技术前沿面外移;若技术差距较小,后发国家将选择"符合本国要素禀赋的自主创新"方式实现技术进步;当两国要素结构相似时,后发国家将选择"要素积累驱动技术引进"的赶超路径,通过要素积累缩小与先发国家要素结构的差距,实现引进的技术与要素结构的适配性后再引进前沿技术。
【关键词】适宜性技术 要素禀赋 技术差距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等收入阶段中国技术进步方向;生产率提升研究”(14BJL031);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项目“要素结构视角下经济结构调整;经济自主协调发展研究”(NCET-12-0818);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中国环境技术进步方向;最优碳税政策设计”(13YJA7900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适宜性技术选择与全要素生产率”(14ZZ1204)
【所属期刊栏目】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