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视野中的大学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014-07-15分类号:G642.0
【部门】苏州大学人文社科处 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创新是基于独特的人生体验和个性化知识结构,摆脱"常人"的文化视界,创造实践范畴的新事物;创新是在"非压抑性"环境下,通过人的感性实践与自我超越、生活样态的自由选择、幸福和快乐的追求与体验,在"自由劳动"中实现的。当前,大学生的学习仍然在"额外压抑"作用下被异化为痛苦的"被塑造"、"被专业化"活动,因而他们很难成为创新人才。因此,应该建立既规范化又给个性化发展留下空间的大学管理体制,形成"大学—大学生—社会"互动的交往实践机制与"自由课程"机制,使大学成为创新人才的成长乐园与表演舞台。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 创新人才 自由劳动 交往实践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创新人才培养的马克思主义入学基础研究”(项目编号:13BKS108)的研究成果
【所属期刊栏目】教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