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SP指数的中国能源生产率再测度与分解研究
2014-06-05分类号:F224;F206
【部门】浙江大学经济学院 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首次采用基于投入冗余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数(IsP)来重新测度和分解中国1985~2009年29个省份的能源生产率。研究表明,中国能源生产率年均提高2.89%,转折点发生在2002年。在此之前,能源技术变化是能源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驱动力量,之后,能源技术效率变化推动了中国能源生产率的稳步上升。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能源生产率水平差距越来越大,技术变化是导致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差距的主要原因;东部地区呈现"高能效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而中、西部地区则表现为"低能效一高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全部省份的能源生产率均得到提升,最佳实践省份越来越多,但是省份之间的追赶效应只有0.36%。
【关键词】ISP指数 能源生产率 技术变化 技术效率变化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内部根源研究”(12CJL055);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公共财政视角下中国经常项目调整模式的机制研究”(11YJC790281); 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一般项目“中国经济外部失衡的内部根源:财政视角”(LY13G030040); 浙江省一般软科学研究项目“浙江省服务业发展的困境与突破”(2012C35059); 浙江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浙江理工大学应用经济学基地资金资助; “浙江理工大学521人才培养计划资助”成果之一
【所属期刊栏目】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