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发展与人口流动——以铁路运输为中心(1905—1936)
2014-12-15分类号:C924.2;F512.7
【部门】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
【摘要】甲午战后,随着长江三角洲地区近代交通尤其是铁路的兴起,区域内外的人口流动规模迅速扩大。1905年至1936年间,沪宁、沪杭甬铁路以不到中国铁路总里程5%的路线长度,输送了占同时期全国铁路27.8%的流动人口,居全国之首。铁路运输在扩大人口流动规模的同时,也充分扩大了人口流动的空间范围,但空间范围分时段分区段体现出不同的特征。沿线城市站点的客流比重普遍上升,乡镇站点多为下降,一定程度上表明铁路促进了区域城市化进程。而流动人口基于出行心理、成本、时间、安全舒适度、出行便利度等方面的交通行为选择,带动了各交通行业的竞争与发展。铁路作为近代长三角最为快速的交通方式,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关键词】近代 长三角 交通 铁路运输 人口流动
【基金】浙江师范大学张根福教授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太湖流域人口与生态环境的变迁及社会影响研究(1851-2005)”(项目批准号08BZS051)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经济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