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教”之道以感应(通)为根本机制——儒家教育观的义理阐释
2014-10-25分类号:B222;G40-092
【部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青海师范大学
【摘要】"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
【关键词】学 教 感应 儒家教育观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制度变迁与知识生产”(课题批准号:BAA090012)研究成果之一
【所属期刊栏目】教育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