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神经心理研究综述
2013-05-15分类号:R749.94
【部门】浙江工业大学技术与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摘要】本文以社会交往障碍、言语沟通障碍和刻板行为障碍三类典型特征为例,探讨孤独症发生的生理机制和神经基础。前额叶、杏仁核、颞叶、梭状回、眶额皮层等脑区和镜像神经元结构多被认为与孤独症社会交往障碍的发生有关;胼胝体等脑区体积、Broca区等脑区活动、MMN、P1、N1、P3、N4等脑电活动或能预测孤独症患者出现言语障碍;神经基底节、尾状核、扣带回等脑区活动在出现刻板行为方面可能发生作用。孤独症儿童某些脑区的发展滞后将致其他脑区活动增强,即存在补偿机制。此外,提出进行真实情境研究、发展研究范式、拓展研究范围及注重补偿机制研究,将可能成为孤独症神经基础的研究趋势。
【关键词】孤独症 神经基础 补偿机制
【基金】2012年杭州市精神卫生科研项目计划(项目编号12A03); 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201108007708); 2012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编号2012R403054)的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特殊教育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