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汀县崩岗侵蚀区不同治理模式植物多样性的比较
2012-07-18分类号:S157
【部门】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 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所 山东省临朐县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摘要】在对福建省长汀县崩岗侵蚀区全面调查的基础上,选择4种生物治理模式,分别从植物的种类、数量、盖度及生长状况等方面进行群落调查,同时对乔灌层、草本层植物种类、重要值、生物多样性指数进行不同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的评价.结果表明:不同生物治理模式下植被恢复效果不同,经济林+封育模式>乔灌草混交模式>灌草模式>灌木模式>对照,其中经济林+封育模式和乔灌草混交模式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高,植被均匀度高,植被恢复效果好,是崩岗侵蚀区较为理想的生物治理模式.芒萁为崩岗侵蚀区先锋植物,在崩岗侵蚀区的植被恢复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长汀县 崩岗侵蚀 治理模式 植物多样性 植被恢复
【基金】福建省科技厅重点资助项目(2007N1006); 福建省高校专项资助项目(2008F5012)
【所属期刊栏目】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