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工方式对刀额新对虾主要过敏原免疫原性的影响
2011-06-15分类号:TS254.4
【部门】中国海洋大学食品安全实验室 青岛大学医学院
【摘要】选取冻干、烘干、虾丸化以及油炸4种加工方式处理刀额新对虾,通过检测可溶性蛋白、主要过敏原含量和免疫活性的变化以及体外模拟胃液消化实验,分析加工方式对虾类过敏原免疫活性及抗酶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的加工处理后,分子量为35 ku左右的主要过敏原蛋白仍然存在,免疫印迹显示其免疫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虾丸化处理对免疫活性的降低程度最大,达87%,冻干处理的影响最小,仅达6.8%;而主要过敏原蛋白抗酶解能力变化不明显。结论:不同的加工方式对虾过敏原活性的降低有比较大的差异,但对于抗酶解能力影响不大。
【关键词】刀额新对虾 加工 过敏原 过敏活性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800859); 青岛市公共领域科技支撑计划项目(09-1-1-6-nsh)
【所属期刊栏目】水产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