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改革后的变迁
1996-10-30分类号:F320
【部门】复旦大学经济系 复旦大学经济系
【摘要】一、问题的提出.1978年以来中国的农业获得了高速的增长.和我们所看到的一样,农业的增长被认为主要可以由农作制度的变迁来解释,而不是象经济增长理论一般认为的那样主要取决于农业发展的常规要素,即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技术的变迁和进步等等.经济学家估计,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取代原来的集体农作制度这一变迁对中国农业生产力的贡献份额在20%到50%之间,有的学者的估计值甚至高达70%.根据产权经济理论的解释,农作制度向非集体化方向的变迁改变了农民生产“私人产品”的激励结构,提高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但是,在一个制度结构中,制度安排的实施是相互联系和依存着的,由于农作制度向非集体化的变迁和集体化农业组织的...
【关键词】供给机制 农作制度 农业生产力 家庭承包责任制 农业发展 经济增长理论 农业组织 激励结构 物质资本投入 贡献份额
【基金】“中国农村的制度变迁与公共产品的供给问题:理论与经验研究”的阶段成果之一,得到了国家教委人事司的立项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改革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