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溪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研究
2009-08-15分类号:S718.557
【部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摘要】以农耕地为对照,对三峡库区兰陵溪小流域7种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功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模式土壤种子库主要为草本植物种子。农耕地、柑橘林地种子库密度较高,分别达到12 043粒/m2和10 160粒/m2;针阔混交林、板栗林、栎林、马尾松林地土壤出现灌木和乔木种子,导致其种子库物种丰富度较高。种子库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为针阔混交林,达到3.19。各模式间种子库组成成分相似性变化范围为37.50~86.67,无较大的异质性,农耕地与其他模式的相似性最小。各植被恢复模式均可提高林冠层对降水的截持作用。单场降雨量为3.12~43.80 mm时,各模式平均林冠截留率为18.04%~24.36%,马尾松林、栎...
【关键词】三峡库区 兰陵溪小流域 植被恢复 生态功能
【基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项目(2006BAD03A1301;2006BAD03A0701); 长江三峡库区(秭归)森林生态定位站基金项目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