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货币化与萧条时期的货币供给——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走出困局回顾
2009-03-03分类号:F129
【部门】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近代中国货币供应结构的改变(存款比例增大)解决了现金货币供应不足的问题。文章测算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认为它是稳步增长的。在世界经济危机波及中国的情况下,主要依靠中国、交通两银行等核心金融机构力挺工商业的带头示范和同业合作,以及政府对中交两行接管初期的某种督促,保持了货币供给的增加,使中国市场较快走出困境;但政府统制金融的另一面则是扼杀了市场的活力,缺乏制约政府行为的配套改革,因此在取得成果的同时也埋下了非常不利的伏笔。
【关键词】货币 货币化 经济危机
【基金】上海财经大学“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财经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