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足迹在城市规划环境评价中的应用——以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
2008-01-15分类号:X820
【部门】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上海 200092 上海 200092 上海 200092
【摘要】以苏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为例,探讨运用生态足迹进行融合型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方法,为规划环评较早地介入规划编制过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在规划编制初期,确定规划的生态底限,农业用地、非农建设用地和水域的面积不低于3 728、1 016和2 019 km~2;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根据现状评价的结果提出耕地是苏州城市发展的限制因子,水资源是优势因子,并估算了规划实施前后苏州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规划实施后,苏州市的人均生态赤字有加大的趋势,耕地的赤字是最主要的贡献者,草地和能源用地的生态盈亏无变化,林地的生态赤字将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的生态盈余将增加。依据该结果提出了减缓生态赤字的措...
【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城市规划环境评价 融合型评价
【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若干重要环境政策及环境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第五子课题“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研究”(2003BA614A-1-5)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