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裂病发生的数量遗传分析
2008-08-10分类号:S435.13
【部门】四川农业大学玉米研究所/教育部作物基因资源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 菏泽学院生命科学系 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
【摘要】【目的】分析玉米丝裂病发生的遗传机制,为选育抗丝裂病品种和高效改良感病材料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运用六世代平均值分析法和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的方法,对普通玉米自交系R08与975-12杂交组合的P1、P2、F1、F2:3、B1:2和B2:26个世代群体的种子丝裂病进行分析。【结果】玉米丝裂病的遗传符合1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在F2:3、B1:2和B2:23个家系世代,主基因方差分别为201.45,31.99和31.99;多基因方差依次为11.04、81.14和0.00。主基因加性效应值为11.31;多基因加性效应值为-4.47,显性效应值...
【关键词】玉米 丝裂病 主基因+多基因 数量遗传分析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D01A03); 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IRT0453); 引进国际先进农业科学技术计划(“948”计划)(2003-Q03); 国家科技攻关项目(2004BA525B04); 北京农业育种基础研究创新平台;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YZPT02-06); 四川省“十一五”玉米育种攻关项目; 四川省“十一五”生物技术育种攻关项目
【所属期刊栏目】中国农业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