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关于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理论探讨

2008-04-15分类号:G41

【作者】庞学光  
【部门】天津市和平区人民政府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摘要】道德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塑造主体性道德人格的道德教育即谓主体性道德教育。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使学生掌握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身三大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并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需要、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直觉和道德行为习惯,形成完满的主体性道德人格;主体性道德教育的实践过程应该是连续性教育与非连续性教育的辩证统一过程;主体性道德教育的课程体系应该是道德哲学课程与隐性德育课程有机整合而构成的互补体系;主体性道德教育的方法体系应该是课堂道德教学与课外道德实践的有机结合,以及教育的科技手段与艺术手段的协调运用。
【关键词】主体性  道德人格  道德教育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主体性小学道德教育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验研究”的成果之一,课题的批准文号为FEB011489
【所属期刊栏目】全球教育展望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