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大通县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态服务功能的评价
2007-03-25分类号:S718.5
【部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北京市水务局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市水务局 陕西杨凌712100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北京100083 北京100038 北京100083 北京100083 北京100083 北京100038
【摘要】对青海大通县浅山区和脑山区退耕还林不同配置模式生态服务功能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在浅山区,模式C(青杨+枸杞)为最优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231.12,各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C(青杨+枸杞)>模式A(川赤芍)>模式D(中国沙棘)>模式B(紫花苜蓿)>模式E(柠条);在脑山区,模式F(青海云杉)为最优配置模式,其综合评价得分250.54,各种配置模式综合评价得分排序为:模式F(青海云杉)>模式G(华北落叶松)>模式J(青杨+中国沙棘)>模式H(白桦+青海云杉)>模式K(青海云杉+中国沙棘)。综合考虑生态服务功能及环境特点,在浅山区阴坡推广应用模式C,阳坡推广应用模式A;在脑山区...
【关键词】退耕还林配置模式 生态服务功能 青海大通县
【基金】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水土保持型植被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2001BA510B01)
【所属期刊栏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