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观小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产流产沙特征
2006-01-30分类号:S157
【部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长江流域水土保持监测中心站 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39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01 北京100101 中国科学院陆地水循环与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 北京100101 北京100101 华中农业大学 武汉430070 武汉430010 武汉430010
【摘要】针对日益加剧的四川紫色土地区水土流失情况,本文选取四川省南部县鹤鸣观小流域为研究区,分析了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荒地、灌木林、坡耕地、梯地、林地等)的产流产沙特征及其与降雨的关系以及减水减沙效益。结果表明,该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次降雨产流产沙特征差异显著,在各类土地利用方式中,荒地的径流系数最大,林地最小,坡耕地的侵蚀模数最大,林地最小;其径流系数与侵蚀模数与次降雨量、降雨强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水保措施起到了较好的减水减沙效果,其中林草措施减水减沙效益最好,坡改梯次之,但坡改梯能提高农业产量,经济效益较好。因此,在四川紫色土地区,宜采用生物林草措施与坡改梯相结合的水土保持措施,在坡度较陡的地方...
【关键词】紫色土地区 水土流失 鹤鸣观小流域 土地利用 水土保持措施 分布式侵蚀产沙模型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271075);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支持项目;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自然科学基金延伸支持领域前沿项目(编号:CXIOG-A04-10)
【所属期刊栏目】资源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