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2006-03-30分类号:S153.6
【部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 湖南长沙41012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39 湖南长沙410125 湖南长沙410125 湖南长沙410125 湖南长沙410125 湖南长沙410125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100039 ...
【摘要】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利用方式的改变必将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洞庭湖腹地选取典型样区,通过调查走访和密集取样,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和双季稻水田)下623个农田耕层土样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双季稻水田(28.12 g/kg)>一季稻水田(27.03 g/kg)>水旱轮作地(24.79 g/kg)>旱地(17.96 g/kg),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土地生产力、秸秆还田量和土壤水文状态是导致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强作物秸秆还田...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 秸秆还田 耕作土壤 洞庭湖区
【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X3-SW-426);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5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235057);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领域前沿项目(02200220020223)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