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教育理解论

2005-08-17分类号:G40

【作者】熊川武  
【部门】华东师范大学  
【摘要】教育理解就是作为理解主体的师生在与教育文本(理解对象)对话的过程中在感情、认知与行为方面不断筹划并实现自己的生命可能性,它具有工具性与目的性、求真性与向善性、占有性与超越性、智慧性与感情性、理论性与实践性。师生与教育文本对话并达成共识是教育理解的生成机制。教育文本包括文化文本(自然与人文)与人际文本(自我与你我),判断理解文化文本的标准是正确性(自然文本)和共识性(人文文本);判断理解人际文本的标准是实践接纳性。顺利对话应具备一定条件,听者要有倾听品格和对语用力量的敏感性,以及较强的“理话”能力;说者应富有说服力,能把言说的“合知理”与“合情理”统一起来。教育理解坚持有利于师生生命可能性的筹划...
【关键词】教育理解  误解  生成机制  实践尺度
【基金】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资助课题“理解教育研究——以反思为基础的消除师生误解增进理解的过程与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所属期刊栏目】教育研究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