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以陕西榆林市为例
2005-03-20分类号:F301.2
【部门】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西安 71006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 北京 100101 西安 710062
【摘要】榆林市地处北方毛乌素沙地向陕北黄土丘陵区的过渡地带,是典型的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特大型神(木)府(谷)煤田、靖边天然气田的开发建设,区内人口快速增长,工矿业规模日益增大,经济活动对土地环境的压力不断增强。本文将现代遥感和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以1985年、1995年和2000年的3期LandsatTM遥感影像为基本信息,通过计算多样性指数、优势度、破碎化指数、分离度等指标,进行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分析,并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方法,揭示了榆林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导人文驱动机制。
【关键词】土地利用格局 驱动机制 生态脆弱区 榆林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0171007); 国土资源部重点科技项目(编号:2001010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创新工程骨干项目(编号:CXIOG E01 05 03)。
【所属期刊栏目】资源科学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