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国际湿地城市视角的常德市湿地保护修复成效与归因分析及其政策启示
2024-09-09分类号:X37
【部门】南宁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北部湾环境演变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 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湿地公约》提出的“国际湿地城市”认证是促进湿地保护修复的新举措。以国际湿地城市常德市为例,基于2000—2022年15 m空间分辨率湿地分类数据,监测常德市湿地保护修复逐年动态变化,定量分析湿地保护修复驱动因素的重要性和贡献率,探究主导驱动因素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2000—2022年常德市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显著,由1298.53 km2增加至1399.61 km2,建立湿地保护区对于湿地保护修复具有积极作用。(2)湿地变化类型以湿地稳定为主(61.86%),然后为湿地修复(22.10%)和湿地受损(16.04%)。(3)归因分析发现,湿地修复主要归因于退耕还湿,湿地受损主要由气候干旱引起;泥滩、草滩地、芦苇湿地、坑塘和河流变化主要受耕地影响化,湖泊变化受建设用地影响,水库和运河/水渠变化则受降雨量影响。(4)归因分区中,农业活动驱动68.76%的湿地变化,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则分别驱动22.03%和9.21%的湿地变化。
【关键词】湿地 保护修复 长时序逐年 驱动因素 常德市 国际湿地城市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393,U21A2022,42101369,U1901219)
【所属期刊栏目】自然资源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