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纳对虾感染副溶血弧菌后pVA1-like质粒的组织分布及增殖特点
2024-08-09分类号:S945.4
【部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科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海水养殖生物育种与可持续产出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 青岛海洋科技中心海洋渔业科学与食物产出过程功能实验室
【摘要】对虾急性肝胰腺坏死病(acute hepatopancreatic necrosis disease, AHPND)主要由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携带的pVA1-like质粒表达毒力蛋白PirABVp所致。本研究通过2次定量口饲的感染方式对凡纳对虾(Penaeus vannamei)成虾进行弧菌胁迫,研究相对低摄菌量实验组(L组,105 CFU/尾)与相对高摄菌量实验组(H组,107 CFU/尾)的个体5个不同时间点(感染后3、6、9、24和48 h)的9种不同组织(鳃、胃、肠道、眼柄、肌肉、肝胰腺、第五游泳足、腹部神经和第二触角鞭)中弧菌分布及变化情况。通过毒力蛋白PirAVp的基因表达量反映副溶血弧菌携带的pVA1-like质粒量,进而代表弧菌的分布及变化特点。结果显示,H组和L组的总体死亡率无差异,且均在3~6 h达到死亡高峰。2个实验组中病原质粒在各组织中的拷贝数不同,腹部神经与肠道组织平均质粒拷贝数均高于其他组织;同一组织内H组比L组的质粒拷贝数高1.9~4.9倍。质粒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质粒拷贝数变化情况与对虾摄菌时间、死亡率无显著关系。同时2个实验组的质粒拷贝数变化特点也不同。L组中,有6个组织的质粒拷贝数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在胃、肠和肝胰腺中随时间呈波动变化;H组中,有7个组织的质粒拷贝数随时间呈现波动变化,但在胃和第五游泳足中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第二触角鞭和第五游泳足在各取样时间段均可检测出PirAVp,可作为保种成虾活体常态病原检测的候选组织。本研究探究了商品规格种虾感染不同浓度VpAHPND后在体内不同组织的分布及扩增动态变化的特点,可为AHPND精准抗性测试方案的制定和致病机理研究提供数据与理论依据,也为保种期成虾准确的病原监测的候选组织提供参考。
【关键词】凡纳对虾 副溶血弧菌 PirAVp 荧光定量PCR 组织分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2960);;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48);;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20TD26)共同资助
【所属期刊栏目】渔业科学进展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