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新质生产力的源—汇功能甄别与空间布局
2024-08-26分类号:F124
【部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摘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政策支持、要素配置、产业引领相互交织的新质生产力战略框架。文章系统梳理了新质生产力的演进与空间组织,从源—汇功能的视角甄别了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时空格局,划定并探讨了发展中心、策源地、蓄水池和腹地等不同类型功能区域的战略定位及政策指引。研究发现:(1)新质生产力发展表现出产业和创新的空间收敛、区位优势的空间依赖、要素流动模式的多元化等效应,赋予地区源—汇功能要素耦合、功效分异、尺度嵌套等内涵。(2)研究期内我国新质生产力汇与源的功能分别呈“北高南低”与“南高北低”特征,形成东、南、北和西部四大功能区,未来应基于各地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因地施策,构建源汇耦合、优势互补、跨区协同布局,赋能区域协调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要素集聚 源—汇功能 空间组织 创新驱动 高质量发展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2050001、42071158、42471201)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