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切花月季霜霉病在温室内的发生预测模型

2024-09-25分类号:S436.8

【作者】杨潇   李秋实   杨实秋   马旭俊   王慧纯   张颢   邱显钦
【部门】云南大学资源植物研究院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  
【摘要】【目的】月季霜霉病会导致植株叶片大量脱落,对温室中的月季切花造成很大的威胁。该病害发生所需的“中温高湿”环境条件容易在温室中形成,特别是在秋冬季节。分析不同常见切花月季品种霜霉病的发生与温室环境因子的关系,建立能够预测霜霉病发生的统计模型,为切花月季霜霉病害的生态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接种月季霜霉菌(Peronospora sparsa),并对2022—2023 年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宝峰基地栽培的‘紫霞仙子’、‘粉红雪山’、‘洛神’、‘骄傲’4个切花月季品种霜霉病的发病情况和温室环境因子进行了系统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多元线性回归和混合效应模型等分析方法构建病害预测模型。【结果】室内接种试验结果表明,月季霜霉菌的侵染发病温度为5~30 ℃,最适宜温度为18~20 ℃;霜霉菌侵染发病的最低湿度为75%,最适湿度为>90%。数据表明,温室环境因子对霜霉病的发生有明显影响,病情指数与发病前3 d、前5 d、前7 d和前15 d的侵染适宜度累计值呈线性关系。其中,‘紫霞仙子’和‘粉红雪山’品种的拟合效果好,‘洛神’和‘骄傲’品种的拟合效果不佳。再增加品种因素作为自变量,将4个品种混合在一起时,拟合混合效应模型的效果都极显著,最优模型的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为89.189,标准差为0.023,RMSE为0.041。【结论】发病前3~15 d的环境条件对病害的影响可以用侵染适宜度模型来描述。发病前15 d的侵染适宜度累计值对病害发生的影响最大,以上3种模型效果都显著。因此,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可提前7~15 d根据环境因子的适宜度变化,进行基于模型的预测分析,以更好地防治病害。
【关键词】切花月季霜霉病  环境适宜度  预测模型  逻辑斯递回归
【基金】云南省科技厅农业重大科技专项(202102AE090052);; 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202102AE090001);; “兴滇英才支持计划”项目经费支持;; 云南省创新团队选拔专项(202305AS350002)
【所属期刊栏目】西南农业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