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TS序列的野生猕猴桃遗传多样性研究
2024-07-25分类号:S663.4
【部门】昭通学院农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云南省天麻绿色种植与加工工程研究中心 云南省天麻与真菌共生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昭通市苹果产业发展中心
【摘要】【目的】探究乌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ITS遗传多样性评价,继而研究其亲缘关系,选育优质的新品种。【方法】采用样线法对乌蒙山自然保护区野生猕猴桃的种类、分布及其生态环境进行调查,并将61份猕猴桃属植物样本进行浅层测序,以 Actinidia callosa ITS区(登录号:AF323803.1)为模板对获得的基因组数据进行ITS区组装,以获得每个样本ITS基因序列数据。【结果】在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猕猴桃属植物集中分布在海拔1241.80~1976.42 m,主要生长于灌木丛中或山坡林缘。分类鉴定结果显示,61份猕猴桃样本分别隶属于1个属(猴桃属),7个种。其中,昭通猕猴桃为云南特有种。ITS基因组装后比较分析发现,序列长度在501~650 bp,总GC含量在50.88%~57.72%,变化幅度较大;在5.8S区段相对保守,变异率较小;7个种的遗传距离在0.00309~0.597,总体平均遗传距离为0.302;其中狗枣猕猴桃和昭通猕猴桃亲缘关系较近,遗传距离为0.00309,中华猕猴桃与京梨猕猴桃、显脉猕猴桃、葡萄叶猕猴桃和葛枣猕猴桃的遗传距离较近,介于0.0421~0.0719,而与昭通猕猴桃和狗枣猕猴桃的距离分别为0.588和0.587。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野生猕猴桃的系统发育较为复杂,存在地理位置相对较远而亲缘关系较近的情况,说明地理位置的远近可以为遗传变异提供变异积累。【结论】乌蒙山自然保护区内猕猴桃科植物多样性丰富,不同种间ITS序列遗传变异位点显著,可为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乌蒙山自然保护区 野生猕猴桃 ITS 遗传多样性 系统发育
【基金】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22J0983);; 云南省全勇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202305AF60031)
【所属期刊栏目】西南农业学报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