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螺共作中国圆田螺肠道和底泥微生物群的比较研究
2024-07-15分类号:S511;S966.281
【部门】广西壮族自治区水产科学研究院 广西水产遗传育种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 广西大学
【摘要】为构建稻螺生态综合种养模式,本研究分析同一生境下不同发育阶段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肠道微生物差异,并将其与底泥微生物进行比较研究。实验利用Ion S5TMXL平台对16S rRNA扩增子进行测序,比较研究成年和幼年螺肠道菌群及其功能。结果显示:底泥中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螺肠道菌群,同时幼螺肠道菌群多样性也显著高于成螺。在所有样品中共鉴定出51门243属,其中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 48.95%)、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 20.37%)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 7.94%)占据主导地位。指示物种分析发现幼螺肠道中苔藓杆菌属(Bryobacter)、互养菌属(Syntrophus)、酸杆菌属(Acidibacter)、硝化螺旋菌属(Nitrospira)、玫瑰单胞菌属(Roseomonas) 5种菌群丰度显著高于成螺,而这些菌群均与蛋白质、氨基酸等能源物质代谢相关,暗示着幼螺时期所需的能源物质更多,消化代谢能力更强。功能预测结果显示螺肠道中的糖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辅助因子和维生素代谢等功能菌群丰度极显著高于底泥,但是成年和幼年中国圆田螺肠道菌群功能未出现差异,表明在肠道与底泥不同生境下菌群所发挥功能具有一定的偏好性,而同一环境中田螺肠道菌群功能较为一致。综上,螺肠道和底泥的微生物丰度不同,但二者微生物群落组成相似,说明田螺肠道微生物组成的变化与同一生态系统中的底泥密切相关;同时田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肠道菌群组成及其功能较为一致,但处于生长快速阶段的幼螺对能源物质的代谢能力强,为此在养殖过程中应给予幼螺充足营养,适当提高饲料中脂肪、蛋白等能源物质的比例,满足田螺快速生长的能量需求。
【关键词】中国圆田螺(Cipangopaludina chinensis) 肠道菌群 功能预测 稻螺共生 16S rRNA
【基金】广西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项目(AA17204080-5);; 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GXNSFBA297067);; 广西科技基地与人才项目(AD21220010);; 广西特色淡水鱼产业创新团队(nycytxgxcxtd-2021-08)
【所属期刊栏目】淡水渔业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