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空间商品化类型特征、演变阶段及影响效应
2024-07-26分类号:TU982.29;F323
【部门】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西部乡村可持续发展新文科实验室 天津工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摘要】乡村空间商品化是助推乡村空间转型与重构以及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文章按照“概念辨识—类型及特征—演变阶段及驱动因素—效应与启示”的分析框架,剖析了乡村空间商品化的发展过程及规律,提出了乡村空间商品化对中国乡村振兴的启示。研究发现:(1)中国乡村空间商品化与欧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乡村空间权属与组织模式以及经济体制与发展路径的差异;其类型可划分为土地要素类、农产品类、乡村工业类、乡村旅游类、乡村贸易类等5个一级类及多个二级类;其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程度上具有东部沿海地区高于中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异特征。(2)乡村地区在内生发展需求及外部环境的共同驱动下进行物质空间和非物质空间的生产,并伴随消费乡村的力度不断增强,促使乡村空间商品化发生阶段性演变,其程度得到不断提高。(3)乡村空间商品化具有促进乡村多功能转型,提高乡村土地利用效率,促进农户生计方式多样化及收入增加、农耕文化传承与保护、乡村三产融合、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乡村社会文化交流与融合等正面效应,但也具有导致乡村空间产生“创造性破坏”、城市资本主体“强势分利”对普通农户产生排斥、乡村原有社会关系空间破碎化等负面效应。(4)推进乡村空间商品化发展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产业兴旺、深挖消费乡村潜力的重要手段,但需出台相关政策、完善规划、加强监督,防止乡村空间商品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乡村空间商品化 类型 阶段演变 空间重构 乡村振兴 产业兴旺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3YJC790114);;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科研启动项目(SWU-KR230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1234、42271260);; 西南大学创新研究2035先导计划项目(SWUPilotPlan031)
【所属期刊栏目】经济地理
文献传递